高校库

大学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门类,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门类,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坚持为国育才的初心不改,特色、高水平发展的定位不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不改,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本色不改,坚持弘扬“严在地大”的校风学风,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着力为解决区域、行业乃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学校秉承“强化特色、争创一流、依法治校、开放包容”的治校理念,营造“独立思考、严谨治学、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以提高办学质量为中心,大力实施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和开放活校战略,构建优越而独特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当前,学校正以“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迈向2030”为战略主题,围绕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学术创新与社会参与、全球视野与国际交流、文化创新与价值引领、治理变革与管理创新5个方面的战略重点,以更高水平开放、更深层次改革、更高质量创新,加快建设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3400余人,其中教师1943,教授511人、副教授946人,博士生导师683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及同等层次人才6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及同等层次人才95人。拥有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3名湖北省教学名师。涌现出“全国最美教师”殷鸿福、“全国优秀教师”李德威、“全国模范教师”焦养泉、地质学教师团队和矿产勘查教师团队2个“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一批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学校围绕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以地球科学为主导,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系统,现有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6个湖北省重点学科,5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历次学科评估中均位居前列。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一般社会科学、农业科学、数学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进入前1‰,地球科学进入前1‱。有23个学院、70个本科专业,拥有34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7个省级一流专业、5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有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自主设置二级交叉学科,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共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4万人,包括本科生1.9万人、硕士研究生1.2万人、博士研究生0.2万人,其中国际学生0.1万人;成教及网络教育注册学生2万余人。学校现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原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人才培养基地;地质学、地球物理学2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学校拥有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54个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周口店实践教学基地被誉为“地质工作者的摇篮”,是“全国地质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野外实践)基地”。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程贯通、空间联通、队伍互通、内容打通、评价融通”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完善“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夯实“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本研融合,跨学科培养、跨平台培养、跨文化培养”的“三融三跨”研究生培养模式,打造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HCUG2),牵头组建了“地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联盟”,成立了长江教育创新带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合作体。学校学生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屡获佳绩,涌现了一批以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袁复栋、陈晨、王奉宇,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翁新强、韩磊、王奉宇等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建校70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30余万名高级人才,包括以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同志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以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第一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等47位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优秀科学家,以中石化董事长马永生、中石油总经理侯启军等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家,约每1000名地质学专业毕业生里就有1位院士。学校拥有59个全球校友会,并不断通过健全组织体系促进海内外校友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学校始终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健全新型举校体制,持续强化有组织科研,在地质学、矿产资源能源、地质工程、地球物理、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地理信息系统与测绘、材料科学与化学、经济与管理等研究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102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51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有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12人,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26人。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 Compendex收录,《Journal of Earth Science》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收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为CSSCI来源期刊。学校图书馆馆舍面积4.6万平方米,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以地学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为师生提供了有效的文献资源保障。2010年以来,学校教师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8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部级科技奖励90项,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项、“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项。学校始终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健全新型举校体制,持续强化有组织科研,在地质学、矿产资源能源、地质工程、地球物理、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地理信息系统与测绘、材料科学与化学、经济与管理等研究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102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51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有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12人,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26人。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 Compendex收录,《Journal of Earth Science》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收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为CSSCI来源期刊。学校图书馆馆舍面积4.6万平方米,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以地学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为师生提供了有效的文献资源保障。2010年以来,学校教师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8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部级科技奖励90项,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项、“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项。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72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建有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学校不断加强地球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2012年,学校牵头组建“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为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发展共赢搭建平台;2022年,学校举办“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发布《武汉共识:新地学教育倡议》,加强中外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丝绸之路学院”“约旦研究中心”和“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参与筹建“中约大学”,共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东盟学院(武汉)”“中国—中非地学合作中心非洲学院”“‘一带一路’国际地学教育培训中心”等,为沿线国家绿色发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撑。学校全面加强文明校园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实施“地质报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打造“美丽中国讲师团”“红色之声”等宣讲团队,建设获批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打造“大学生长江大保护”“长江源科考”等品牌社会实践平台,打造“世界地球日”“宜居地球科普大讲堂”等地学科普平台。学校原创话剧《大地之光》11年巡演60余场并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成果特等奖,学校入选教育部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编钟艺术”入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逸夫博物馆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校史馆入选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学校具有优良的体育传统和雄厚的体育基础,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累计获得金牌270余枚,银铜牌600余枚。学校以登山运动为主要特色,被誉为中国登山户外运动的“黄埔军校”,学校登山队是国内首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大学登山队,截至目前共有14人27人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上登顶珠峰人数最多、人次最多的高校。 ...全部>

院校排名

共8项,点击查看>

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3400余人,其中教师1943,教授511人、副教授946人,博士生导师683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及同等层次人才6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及同等层次人才95人。拥有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3名湖北省教学名师。涌现出“全国最美教师”殷鸿福、“全国优秀教师”李德威、“全国模范教师”焦养泉、地质学教师团队和矿产勘查教师团队2个“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一批师德师风先进典型。 ...全部>

王牌专业

查看全部 >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评估结果 上榜学科
A+

地质学

A+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
双一流学科名单

地质学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就业前景

查看全部 >
96%

就业率

38%

考研率

6%

出国率

主要就业地区 北京
主要签约单位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招录数据

学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招生计划
上海
本科批
01组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最低分 549 536
超本科线 147 133
最低位次 10761 10760
平均分 538
平均位次 10306
最高分 540

开设专业

经济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法学 | 思想政治教育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英语 | 广播电...

招录规则

查看全部 >
招生章程 录取原则 转专业政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4年本科招生章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3年招生章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2年本科招生章程

共7条,点击查看>

校园生活

查看全部 >

院校满意度 4.5

校门

公共设施

教学楼

收费标准

普通类:3375-55000元/年

相关文章

查看全部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什么档次?算好大学吗?属于什么级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值得上吗?建议报地球科学等王牌专业

张雪峰评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含综合实力分析、历年分数线)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行业认证 | 侵权必究

版权所有:成都圆梦时刻科技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泰和泰律师事务所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9003399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350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20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