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库

大学简介

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院校,是唯一以学校名义走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并在长征中继续办学的院校,是我国最早进行西医学学院式教育的医学高校之一。其前身为1931年11月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32年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40年9月在延安,经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共中央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8年11月,在沈阳接收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前身为满州医科大学,1911年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立),合并了辽宁医科大学(前身为奉天医科大学,1883年由英国苏格兰教会建立)。中国医科大学是原卫生部部属高等医学院校,2000年改为省部共建学校。2015年获批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共建高校。2021年11月20日,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医科大学建校90周年。中国医科大学建校至今,共培养了30多万名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多年来,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国家卫生管理的领导干部和医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其中,国家卫生部正副部长10位,省军级以上领导干部100余位,将军40余位,“七一勋章”获得者2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位,被誉为“红色医生的摇篮”。学校现有沈北、和平2个校区,设有18个学院、3个研究院、2个教研部。在医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哲学和管理学等6学科门类拥有学位授予权;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学等7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8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54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0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7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A类7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普通本科专业26个,有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教学项目有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1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1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包括黄大年式教学团队)4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个,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6本,4本教材获批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建设奖,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1人,18本教材获批首届辽宁省教材建设奖,入选全国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4个,省级示范性虚拟教研室6个,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3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个,辽宁省高质量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省级教学项目有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重点支持专业1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4个,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向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2个,转型发展试点专业5个,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1个,精品课程4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省级教学团队15个,省级一流课程175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跨专业实训平台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8个,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实训培训基地1个,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辽宁省首批“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基地。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简称“111计划”)2个,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6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38个,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13个,辽宁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5个,辽宁省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2个,辽宁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6个,辽宁省教育厅工程研究中心1个,辽宁省卫健委精准医疗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8个,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5个,辽宁省医疗中心55个。学校现有3所附属综合性医院和2所专科性医院,开放床位12857张,牙科综合治疗椅274张。学校在职教职工17410人。全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91.93%,全校正高级1092人,副高级1801人,研究生指导教师4042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631人。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8962人,其中博士生1501人,硕士生7253人,普通本科生9546人,外国留学生662人。学校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6人(其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教学名师3人)、青年拔尖人才人选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讲座教授1人、青年学者4人、特岗学者3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1人,海外“优青”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1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7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59人;“兴辽英才计划”杰出人才2人、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培养引进计划创新团队4个,辽宁省领军人才3人次,辽宁省优秀专家23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3人次,辽宁特聘教授45人次;“兴辽英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6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辽宁特聘教授)16人、领军人才1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31人;“兴辽英才计划”杰出医学名家5人、领军医学名家9人、名中医1人、青年医学名家8人、青年名中医1人;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15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43人,辽宁省黄大年教师团队3个,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21人、千人层次133人。在中华医学会担任主任委员1人,候任主任委员1人,前任主任委员2人,副主任委员17人;现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3人,委员10人。学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秉承“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校训,不断强化“埋头苦干、求实创新”的校风、“爱教善教、守正创新”的教风、“勤学乐学、求是创新”的学风建设,赓续红色基因,弘扬红医精神与红医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强校建设,强化文化育人功能。学校校史馆为辽宁省、沈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2年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为辽宁唯一入选高校;学校“红医”理论宣讲团被中宣部评为2022年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全国仅3所高校获评。学校牵头成立了由33家单位组成的红医联盟,推动红色卫生文化研究深入开展。学校深入挖掘红色校史资源,联合辽宁省委宣传部等部门拍摄6集纪录片《红医摇篮》。《红医摇篮——源自红军的人民医疗团》项目在2022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唯一“最佳公益奖”,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辽宁首金。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合作成立了中英联合学院,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西班牙、朝鲜、芬兰以及澳门和台湾等国家、地区的116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关系,与世界银行(WBG)、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等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学校开展了152项学生国际交流项目,获批教育部“高校研究生”和“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被评为“辽宁省来华留学工作示范建设高校”。与人社部国际交流中心合作开展“国际医护人才与技能交流培养项目”。学校获批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签约院校,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4项、“促进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拉美地区科研合作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2项。有462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学校荣誉职称,近年来开展了166项重要国际合作项目,38个CMB项目。承担国家援外医疗任务,派出赴也门队员近400人,赴冈比亚和肯尼亚队员46人。为了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医科大学发起,吉尔吉斯斯坦、土耳其、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乌克兰、德国等15个国家、48个医学教育机构,于2018年5月26日在沈阳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合作平台,平台成员单位现已经扩展至24个国家92所单位。2023年,平台被列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多边合作成果清单。同年,获批与上海合作组织医院合作联盟共同组建上海合作组织医学教育合作平台。 ...全部>

院校排名

共8项,点击查看>

师资力量

学校在职教职工17410人。全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91.93%,全校正高级1092人,副高级1801人,研究生指导教师4042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631人。 ...全部>

王牌专业

查看全部 >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评估结果 上榜学科
B+

临床医学

B

口腔医学

... ...
ESI排名全球1‰学科

临床医学

就业前景

查看全部 >
93%

就业率

51%

考研率

1%

出国率

主要就业地区 沈阳
主要就业方向 医疗保健

招录数据

学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招生计划
上海
本科批
01组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最低分 547 539 538
超本科线 144 134 138
最低位次 8372 10105 9409
平均分 553 542 543
平均位次 7218 9418 8365
最高分 559 555 548

开设专业

生物科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基础医学 | 临床医学 | 麻醉学 | 医学影像学 | 眼视光医学 ...

招录规则

查看全部 >
招生章程

中国医科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章程

中国医科大学2023年招生章程

中国医科大学2022年本科招生章程

共7条,点击查看>

校园生活

查看全部 >

院校满意度 4

宿舍

文化场所

运动场所

收费标准

普通类:5200-69000元/年

相关文章

查看全部 >

中国医科大学前十名-中国最好的医学院校排名(附分数线)

中国医科大学排名2020最新排名及分数线(2021参考)

为什么说千万别报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什么档次?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行业认证 | 侵权必究

版权所有:成都圆梦时刻科技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泰和泰律师事务所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9003399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350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20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