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师范学院录取线多少分2026年?本文将奉上淮阴师范学院2025年在全国各省的最低分数线及位次,2026年有意报考淮阴师范学院的高考生可以参考,看看淮阴师范学院大概多少分能考上。
淮阴师范学院位于江苏淮安,隶属于江苏省,是一所公立性质的师范类大学。目前,学校已经入选双万计划。
据悉,淮阴师范学院一共拥有7个特色专业。在2025年中国高校ESI国际排名中位列第3618名、2025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874名。
根据考试院公布的2025年招录数据,高考100网为大家整理了淮阴师范学院在全国各省市文科及理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及位次排名,供2026年即将高考的同学们在报考前查阅。
|
淮阴师范学院 25年高考录取分数及位次范围 |
||||
|---|---|---|---|---|
| 省市 | 专业组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
| 河北 | 淮阴师范学院物理组 | 511 | 142016 | |
| 河北 | 淮阴师范学院历史组 | 522 | 36684 | |
| 山西 | 淮阴师范学院第001组 | 504 | 19172 | |
| 山西 | 淮阴师范学院第301组 | 482 | 73963 | |
| 黑龙江 | 淮阴师范学院第001组 | 464 | 12852 | |
| 黑龙江 | 淮阴师范学院第002组 | 428 | 58457 | |
| 上海 | 淮阴师范学院(01) | 448 | 38707 | |
| 江苏 | 淮阴师范学院02组 | 535 | 30732 | |
| 江苏 | 淮阴师范学院03组(高校中外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 | 494 | 50536 | |
| 江苏 | 淮阴师范学院04组 | 553 | 22327 | |
| 江苏 | 淮阴师范学院05组 | 551 | 23247 | |
| 江苏 | 淮阴师范学院09组 | 511 | 147536 | |
| 江苏 | 淮阴师范学院10组(高校中外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 | 475 | 193550 | |
| 江苏 | 淮阴师范学院11组 | 504 | 157259 | |
| 江苏 | 淮阴师范学院12组 | 527 | 125021 | |
| 江苏 | 淮阴师范学院13组 | 523 | 130715 | |
| 浙江 | - | 567 | 90860 | |
| 安徽 | 淮阴师范学院001组 | 511 | 118272 | |
| 福建 | 淮阴师范学院500组 | 505 | 65653 | |
| 福建 | 淮阴师范学院999组 | 501 | 14561 | |
| 江西 | 淮阴师范学院第101组 | 530 | 20644 | |
| 江西 | 淮阴师范学院第501组 | 507 | 75894 | |
| 江西 | 淮阴师范学院第502组 | 516 | 65505 | |
| 山东 | - | 473 | 251913 | |
| 湖北 | 淮阴师范学院第01组(少数民族预科班) | 508 | 26177 | |
| 湖南 | 淮阴师范学院第108组 | 500 | 27038 | |
| 湖南 | 淮阴师范学院第110组 | 464 | 135109 | |
| 湖南 | 淮阴师范学院第111组 | 455 | 147026 | |
| 湖南 | 淮阴师范学院第801组(少数民族预科班) | 483 | 34448 | |
| 湖南 | 淮阴师范学院第Y12组(艺术专业) | 488 | 32285 | |
| 广西 | 淮阴师范学院101组 | 482 | 21317 | |
| 广西 | 淮阴师范学院102组 | 429 | 115401 | |
| 广西 | 淮阴师范学院103组 | 463 | 84298 | |
| 四川 | 淮阴师范学院专业组101 | 520 | 100805 | |
| 贵州 | 淮阴师范学院物理组 | 443 | 103832 | |
| 贵州 | 淮阴师范学院历史组 | 496 | 23007 | |
| 甘肃 | 淮阴师范学院001专业组 | 466 | 13969 | |
| 甘肃 | 淮阴师范学院002专业组 | 448 | 53621 | |
| 甘肃 | 淮阴师范学院003专业组 | 447 | 54160 | |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优秀人才辈出,古籍整理专家周本淳、宋代文学研究专家于北山、楚辞研究专家萧兵、党史研究专家程中原、鲁迅研究专家闵抗生等都曾在这里工作生活。现有专任教师近1300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近20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近600人。教师中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省教学名师3人,省“333工程”“青蓝工程”“紫金文化英才”“自科优青”等省级人才100余人,博(硕)士生导师100余人;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省高校哲社优秀创新团队等省级及以上团队近2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