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录取线多少分2024年?本文将奉上重庆大学2023年在全国各省的最低分数线及位次,2024年有意报考重庆大学的高考生可以参考,看看重庆大学大概多少分能考上。
重庆大学位于重庆,隶属于教育部,是一所公立性质的综合类大学。目前,学校已经成功进入985、211、双一流、中央部属大学行列,入选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双万计划,是拥有保研资格的大学之一。
据悉,重庆大学一共拥有53个硕士点、34个博士点、27个特色专业、3个一级学科、3个一流学科、5个重点实验室。在2024年中国高校ESI国际排名中位列第282名、2025年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位列第489名,学校的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被教育部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评为A-,是整个重庆大学最好的学科。
根据考试院公布的2023年招录数据,高考100网为大家整理了重庆大学在全国各省市文科及理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及位次排名,供2024年即将高考的同学们在报考前查阅。
重庆大学 23年高考录取分数及位次范围 |
|||||
---|---|---|---|---|---|
省份 | 理科 分数 |
理科 位次 |
文科 分数 |
文科 位次 |
|
新疆 | 545 | 2435 | 550 | 562 |
重庆大学 23年高考录取分数及位次范围 |
||||
---|---|---|---|---|
省市 | 专业组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
北京 | 重庆大学(01) | 628 | 5596 | |
北京 | 重庆大学(02) | 628 | 5596 | |
北京 | 重庆大学(03)(中外合办) | 621 | 6691 | |
天津 | 重庆大学1组 | 648 | 3797 | |
天津 | 重庆大学2组 | 642 | 4639 | |
天津 | 重庆大学4组 | 644 | 4335 | |
河北 | 重庆大学历史组 | 613 | 1633 | |
河北 | 重庆大学物理组 | 612 | 10718 | |
辽宁 | 重庆大学物理组 | 573 | 18137 | |
辽宁 | 重庆大学历史组 | 618 | 673 | |
上海 | 重庆大学(01) | 564 | 4910 | |
上海 | 重庆大学(02) | 560 | 5664 | |
江苏 | 重庆大学01组 | 620 | 1605 | |
江苏 | 重庆大学02组 | 642 | 7656 | |
江苏 | 重庆大学03组(中外合作办学) | 637 | 9657 | |
江苏 | 重庆大学04组 | 636 | 10154 | |
浙江 | - | 649 | 13364 | |
福建 | 重庆大学999组 | 629 | 5005 | |
福建 | 重庆大学500组 | 623 | 6137 | |
山东 | - | 593 | 9065 | |
湖北 | 重庆大学第02组 | 607 | 1556 | |
湖北 | 重庆大学第03组(国家专项计划) | 605 | 1702 | |
湖北 | 重庆大学第04组 | 634 | 7081 | |
湖北 | 重庆大学第05组 | 629 | 8494 | |
湖北 | 重庆大学第06组(国家专项计划) | 622 | 10738 | |
湖北 | 重庆大学第07组 | 634 | 7081 | |
湖北 | 重庆大学第08组(国家专项计划) | 615 | 13191 | |
湖南 | 重庆大学第102组 | 610 | 1147 | |
湖南 | 重庆大学第106组 | 623 | 7430 | |
湖南 | 重庆大学第104组 | 625 | 6922 | |
湖南 | 重庆大学第205组(中外合作办学或国际项目) | 611 | 11134 | |
湖南 | 重庆大学第308组(国家专项) | 609 | 1204 | |
湖南 | 重庆大学第309组(国家专项) | 607 | 12519 | |
湖南 | 重庆大学第310组(国家专项) | 607 | 12519 | |
广东 | 重庆大学201组 | 609 | 2361 | |
广东 | 重庆大学202组 | 623 | 13601 | |
广东 | 重庆大学209组(中外合作办学) | 620 | 15024 | |
广东 | 重庆大学203组 | 620 | 15024 | |
广东 | 重庆大学101组 | 610 | 2262 | |
海南 | 重庆大学(03) | 706 | 1436 | |
海南 | 重庆大学(04) | 708 | 1361 | |
重庆 | 重庆大学物理组 | 584 | 10187 | |
重庆 | 重庆大学历史组 | 581 | 1740 |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系统构建起“3+7”人事人才制度体系和人才引育“金字塔”,积极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氛围,以先进体制机制激发高层次人才持续汇聚的内生动力。现有专任教师3200余人,其中包括9位院士在内的国家级人才300余人次,博士生导师1900余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2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