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高考模式的覆盖,目前大部分省市在2025年都将采用等级赋分制,赋分很好理解,指的是对考生卷面成绩进行等级划分,再根据等级转换公式换算成赋分成绩,这个成绩就会计入到高考成绩之中,具体的计算公式请看文章内容。
一、赋分是什么意思?
等级赋分(又称“新高考赋分制”)是一种将考生原始卷面成绩按比例转换为等级分数的制度,核心目的是解决不同学科考试难度差异带来的公平性问题。
1.适用场景:新高考改革中,考生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自主选择3科(部分省份为“3+1+2”模式),其中化学、生物、政治、地理4门选考科目采用等级赋分制计入总分。
2.制度价值:避免因学科题目难度不同导致“选科博弈”,例如物理卷面难易度波动可能影响考生总分公平性,赋分制通过排名换算弱化绝对分差异。总体来说,等级赋分制比传统高考计分规则更为合理和公平。
3.具体优势:
(1)平衡学科难度差异
当某科试题难度较大(如全省平均分仅50分),赋分制可将中上游考生成绩提升至60-80分区间,避免“努力选科却因题目难而吃亏”。
数据对比:2023年某省物理卷面平均分58分,赋分后平均分提升至67分;历史卷面平均分72分,赋分后降至65分,体现难度均衡效果。
(2)增强成绩区分度
传统卷面分可能出现大量同分考生,赋分制通过排名划分等级,使分数分布更合理,便于高校梯度选拔。实
例:某省1万名地理考生中,前1500名(15%)即使卷面分相差20分,赋分后均落在86-100分区间,但卷面分接近的考生赋分后分差可能缩小。
(3)引导理性选科
考生无需因担心“压分”而回避高难度学科(如物理、化学),有利于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二、高考赋分成绩如何计算?
在高考赋分制下,先是根据考生的原始分确定其在全省/市的排名,然后根据排名所占的比例确定赋分区间,详情如下图:
在确定了赋分区间后,再根据等级换算公式计算出等级赋分后的分数,公式为(该区间高考最高分-原始分)÷(原始分-该区间高考最低分)=(等级赋分区间最高分-x)÷(X-等级赋分区间最低分)。
鉴于很多省份的赋分制度都不相同,小编整理了部分省份的赋分制度,详情如下:
1.四川、河南、江苏、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省份赋分制度
2.山东赋分制度
3.上海赋分制度
4.浙江赋分制度
三、赋分制怎样选科容易得高分?
1.选择擅长的学科
在新高考的赋分背景下,分数仍是王道,分数越高排名越靠前,这样赋分成绩也会越高。选择了擅长学科的话,才有利于求得最大公约数,实现1+1>2的效果,而且学习起来也会相对轻松。如果是自己薄弱的学科,不仅会花费很多时间在上面,也不容易考高分,可谓是既费时又费力。
2.选择人数多的学科为主
一般来说,竞争人数越多的学科,学科的受欢迎程度越高,这门学科的师资配备力量也会更好,而且竞争人数越多的学科赋分也会更合理,例如一门学科有3000人参加,那么需要考进前30名才能进入A等级,有30000人参加考试,则需要考进前300名。比起选科人数很少的科目,人多的科目只要自身分数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得到较高赋分的可能性就很大,相比人数少的科目得高分的难度要小一些。
3. 以难度较低的学科为主
这种选择更适合于成绩一般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普通的话,再去选择难度高的学科必然学起来吃力,而且不一定能得高分。如果选择一些难度系数较低的科目,这样学习起来不会太吃力,分数也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