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5年最新政策,强基计划实行“单校报考”原则,即考生只能选择1所高校进行报考。各高校对专业数量的限制不同,如大连理工大学可报6个专业,清华大学可报8个专业、东南大学可报3个专业等,39所大学专业限报数量如下。
一、强基计划可以报几所大学
每位考生限报1所高校,延续“一校一报”政策。
39所试点高校:均为985高校(如北大、清华、复旦等),考生需在4月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网址如下)完成报名。
锁档机制:报名后需签署承诺书,若高考入围该校强基计划,则自动锁定志愿,不可再参与其他高校强基录取。
二、强基计划可以报几个专业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个专业,不允许调剂;
2、大连理工大学:6个专业志愿;
3、中国农业大学:1-2个专业志愿。
其余高校暂未公布2025年简章,下面是根据2024年整理的限报规则,可参考。
北京大学:1个专业组,最多10个专业,允许调剂;
清华大学:8个专业(学科类不允许兼报),允许调剂;
中国人民大学:3个专业,允许调剂;
北京师范大学:理科组4个,文科组3个,允许调剂;
北京理工大学:1个专业,不允许调剂;
中国农业大学:2个专业,允许调剂;
中央民族大学:1个专业,不允许调剂;
上海交通大学:1个专业组,组内最多4个专业;
复旦大学:文科组内不限,理科组限报1个;
同济大学:1个专业组,组内最多可填报所有专业;
华东师范大学:1个专业组,组内3个;
南京大学:1个专业,不允许调剂;
东南大学:3个专业(类),不允许调剂;
东南大学:1个专业,不允许调剂;
南开大学:1个专业,不允许调剂;
天津大学:1个专业,允许调剂;
浙江大学:1个专业组,组内4个专业,允许调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个专业,允许调剂;
厦门大学:1个专业,不允许调剂;
山东大学:3个专业,不允许调剂;
中国海洋大学:1个专业,不允许调剂;
武汉大学:3个专业,不允许调剂;
华中科技大学:5个专业,不允许调剂;
中南大学:2个专业,允许调剂;
国防科技大学:2个专业,允许调剂;
湖南大学:1个专业,不允许调剂;
中山大学:1个专业,不允许调剂;
湖南理工大学:1个专业、不允许调剂;
四川大学:1个专业、不允许调剂;
电子科技大学:1个专业;
重庆大学:2个专业;
西安交通大学:1个专业、不允许调剂;
西北工业大学:3个专业、允许调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个专业、不允许调剂;
东北大学:1个专业、不允许调剂;
吉林大学:1个专业、不允许调剂;
哈尔滨工业大学:不限,允许调剂;
兰州大学:1个专业、不允许调剂。
三、强基计划报考指南与注意事项
1、院校选择建议
冲刺与稳妥结合:若目标为清北等无限制高校,可尝试多校报名;其他考生建议专注1所适配高校,避免精力分散。
关注入围规则:优先选择加权计分(如哈工大数学加权1.5倍)或单科破格政策(如中山大学数学≥140分)的高校,提升入围概率。
2、专业填报技巧
梯度填报:按兴趣和分数排序专业志愿,热门专业(如计算机、数学)靠前,冷门专业(如考古学、地球物理)保底。
交叉学科关注:新兴交叉学科(如复旦“信息与计算科学+古文字学”)竞争较小,适合分数中等但兴趣明确的考生。
3、时间节点与动态调整
报名截止前可修改:4月11日至30日报名期间,考生可多次取消并重新选择院校及专业,最终以最后一次提交为准。
校测确认需谨慎:高考后需在6月20日前确认是否参加强基校测,放弃则不影响后续批次录取。
2025年强基计划进一步扩招,新增专业如海洋科学(同济大学)、地球物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部分高校招生规模扩大10%-20%。建议考生及时查看各校4月发布的招生简章,重点关注以下信息:
新增专业与交叉方向;
分省招生计划与入围比例;
本硕博衔接培养方案(如转段至人工智能、国家安全等领域)。
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查询渠道: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或各校本科招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