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个志愿不一定要填满,但通常建议尽量填满,可以增加录取机会、提高志愿梯度合理性。40个志愿不是指40个学校,而是4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高考志愿填报要考虑“冲稳保”的建议,合理分配志愿数量、拉开志愿梯度。下文有详细说明。
一、40个志愿都要填满吗?
不一定
1、建议填满的原因
增加录取机会:在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下,每个志愿都是一次可能的投档机会。多填一个志愿,就多一分被录取的可能,能有效降低滑档的风险。比如福建、江苏等地的考生,普通本科批次有4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可填,若少填一个,就可能失去一次进入相应批次院校的投档机会。
提高志愿梯度合理性:40个志愿可以让考生有更充足的空间来合理安排“冲、稳、保”的志愿梯度。如将志愿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如“搏6个、冲12个、稳6个、保6个、垫10个”,能使志愿填报更具策略性,提高被录取的概率及满意度。
2、可以不填满的情况
有明确目标和把握:如果考生对自己的成绩和定位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且对某些院校和专业有十足的把握能够被录取,那么可以不填满。比如考生的分数远超一本线,且一心只想上某几所顶尖高校的特定专业,经过仔细评估后认为自己被这些志愿录取的概率极大,就可以只填报这几个心仪的志愿。
对其他志愿确实不感兴趣:当考生对剩余可填志愿中的院校、专业等都不感兴趣,或者经过了解后发现没有符合自己要求和期望的选项时,也不必强行填满,以免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
二、40个志愿是40个学校吗?
不是
40个志愿指的是4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以下是具体介绍:
1、院校专业组的概念:一所院校可根据不同专业的考试科目要求和人才培养需求,将专业划分为若干个院校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内的专业对考生的选考科目有相同要求,且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一个院校专业组就是一个志愿单位。
2、举例说明:如某高校有以下几个院校专业组,“A大学专业组1”的选考科目要求为首选科目物理、再选科目不限,包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A大学专业组2”的选考科目要求为首选科目物理、再选科目化学,包含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A大学专业组3”的选考科目要求为首选科目历史、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包含法学、社会学等专业。考生如果想报考该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法学两个专业,就需要分别填报“A大学专业组1”和“A大学专业组3”这两个院校专业组志愿。
3、可填报学校数量:因为一个志愿只能填一个院校专业组,所以考生最多可填报 40 所不同学校的专业组,但也可能出现多个志愿都填报同一所学校不同专业组的情况,因此,可填的院校数量小于等于40所。
三、高考志愿填报中“冲稳保”的建议
“冲”:选择合适的学校,可挑选往年录取最低分或最低排位稍高于自己高考成绩和位次的高校,但差距不宜过大,一般建议选择比自己成绩高10%左右的学校,或参考位次低于自己10%左右的学校。
“稳”:稳的志愿应选择往年录取最低分或最低排位与自己高考成绩和位次基本一致的高校,确保有较大的录取概率,可参考位次在自己上下浮动5%以内的学校。
“保”:保的学校应选择往年录取最低分或最低排位比自己成绩稍低的高校,一般建议低于自己成绩10%-15%左右的学校,或位次高于自己15%左右的学校,以确保在其他志愿未被录取的情况下,能够有兜底的选择。
合理分配志愿数量:根据不同省份的志愿数量和个人情况,合理分配冲稳保的志愿比例。如志愿数量较多,可按“冲3、稳4、保3”或“冲2、稳5、保3”等比例分配;若志愿数量较少,可适当减少冲的数量,增加稳和保的数量,如“冲1、稳4、保4”等。
拉开志愿梯度:无论是从学校层次、录取分数还是专业要求等方面,都要确保冲稳保的志愿之间有合理的梯度,避免志愿过于集中或断层,形成有效的志愿梯队,增加被录取的机会。
仔细查阅高校招生章程:在填报志愿前,认真研读拟报考高校的招生章程,了解学校的办学性质、招生批次、招生计划、录取规则、专业要求、学费标准等重要信息,避免因不符合条件而被退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