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强基计划2025年招生政策呈现新趋势,招生院校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大学等,报名时间集中在4-5月份,具体以各校公布的时间信息为准。
一、2025年北京强基计划招生政策
2025年北京强基计划招生以"国家战略需求+基础学科创新"为导向,呈现三大核心变化:
1.招生专业优化:
新增"人工智能伦理""文化遗产保护"等交叉学科;传统基础学科(数理化生)招生名额向"双一流"高校集中;文史哲类招生强化"新文科"导向,增设"数字人文"方向。
2.校测模式革新:
笔试引入"科研场景模拟",考察文献分析、实验设计等实战能力;面试采用"双盲评审+学科组轮转"机制,确保公平性;体测标准对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等级。
3.培养方案升级:
实施"强基计划2.0"本博贯通培养,优秀学生可提前衔接院士团队;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学生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毕业时实行"双证制"(学位证+强基荣誉证书)。
二、北京强基计划招生院校
在北京进行强基计划招生的院校共有33所,39所985高校中,不在北京招收强基计划考生的只有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厦门大学。
北京强基计划招生院校名单:
序号 | 招生院校 |
---|---|
1 | 北京大学 |
2 | 中国人民大学 |
3 | 清华大学 |
4 | 北京理工大学 |
5 | 中国农业大学 |
6 | 北京师范大学 |
7 | 中央民族大学 |
8 | 南开大学 |
9 | 大连理工大学 |
10 | 吉林大学 |
11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12 | 东南大学 |
13 | 山东大学 |
14 | 中国海洋大学 |
15 | 华中科技大学 |
16 | 中南大学 |
17 | 中山大学 |
18 | 华南理工大学 |
19 | 四川大学 |
20 | 电子科技大学 |
21 | 西北工业大学 |
22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23 | 复旦大学 |
24 | 上海交通大学 |
25 | 同济大学 |
26 | 华东师范大学 |
27 | 天津大学 |
28 | 南京大学 |
29 | 武汉大学 |
30 | 西安交通大学 |
3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32 | 兰州大学 |
33 | 浙江大学 |
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时间流程如下:
时间节点 | 流程内容 |
---|---|
4月下旬-5月上旬 |
考生进行网上报名,部分高 校报名时间略有差异 |
6月7日-8日 | 考生参加高考 |
6月10日-20日左右 | 部分高校需考生进行校测考 前确认,未确认者视为放弃 资格 |
6月25日左右 | 高校公布入围分数线 |
6月26日左右 | 部分高校开放准考证打印 |
6月28日-7月4日左右 | 考生参加校测,包含笔试、 面试和体质测试 |
7月5日后 | 高校按“高考成绩85%+校测 15%”核算总分并择优录取 |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院校强基计划报名时间会有差异,具体以院校实际公布招生简章信息为准。点击【2025强基计划报名时间及入口官网(附操作流程图解)】可查询2025年强基计划39所大学报名时间及报名入口官网。
三、北京强基计划报名条件
(一)基础条件
1.2025年高考应届生,户籍不限
2.高考成绩需达北京市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参考2024年:523分)
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全科合格
(二)特殊条件(满足其一即可)
1.学术能力类:
五大学科竞赛省级一等奖及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及以上。
2.科研志向类:
参与高校科研实践项目并获取书面评价;提交个人学术研究计划书(需包含文献综述与创新点)。
3.基础学科拔尖类:
高中阶段基础学科成绩均位于年级前10%;获得"中学生英才计划"培养资格。
特别提示:
校测科目需与高考选科严格对应(如报考北大物理专业需选考物理);农村及贫困地区考生可申请"自强计划"专项支持。
北京强基计划为考生提供了"高考+学术"双优发展通道。建议考生:
3-4月:对照条件完善科研材料,完成网上报名;
5月:专注高考备考,同步研究目标院校导师团队;
6月:冲刺高考,校测前参与高校"云端开放日"活动。
通过科学规划,考生可借助强基计划实现"学科兴趣"与"国家战略"的深度契合,为成为基础学科领军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