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分制度是新高考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赋分后一般会比裸分高出一定的分数,但对于不同学生而言,赋分制度的影响却各不相同。本文将深入探讨赋分后一般比裸分高多少,以及赋分对哪些学生不利。
一、赋分后一般比裸分高多少
赋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统一不同科目的成绩标准,让选考科目成绩在总成绩中具有公平性和一致性。在赋分制度下,考生的最终分数不仅取决于其考试成绩,还取决于在所有考生中的排名。因此,赋分后一般会比裸分高出一定的分数。
具体来说,赋分后比裸分高的幅度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原始分数区间、赋分等级以及考生在该等级中的排名。如果原始分数较低,赋分后的提升可能会更加明显。例如,原始分在30-50分之间的考生,赋分后大约会在60-70分;原始分在50-60分之间的考生,赋分后大约会在70-80分。
然而,如果考生裸分处于整体成绩分布的中下游,赋分后也可能比裸分低或者基本持平。例如,某考生化学裸分40分,在全省选考化学的考生中排名靠后,处于后30%的等级区间,赋分后可能也就是40分左右,甚至因为排名更靠后而赋分略低于裸分。
然而,这只是一个一般化的参考,实际的赋分值会因科目、考试难度和考生整体水平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以河南为例,在河南省的新高考中,赋分制度采用了“3+1+2”模式,其中“2”部分的选考科目使用赋分制。
根据河南省教育考试院的规定,赋分等级和赋分区间如下:A等级(15%的考生)的分数区间为100-86分,B等级(35%的考生)的分数区间为85-71分,C等级(35%的考生)的分数区间为70-56分,D等级(13%的考生)的分数区间为55-41分,E等级(2%的考生)的分数区间为40-30分。在这些等级中,考生排名越靠前,赋分后的提升越明显。
二、赋分对哪些学生不利
虽然赋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分数的公平性和一致性,但对于某些学生来说,赋分制度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
一是选考科目成绩波动较大的学生。这类学生某次考试裸分可能较高,但下一次又大幅下降。赋分是看排名,当成绩波动导致排名不稳定时,其赋分也会随之大幅波动。比如,一学生上次政治裸分80分,排名靠前赋分较高,此次考试因发挥失常裸分降到60分,排名大幅下滑,赋分也会降得厉害,难以凭借之前的赋分优势。
二是选考科目竞争激烈且自身优势不明显的学生。在一些热门选考科目中,高手云集。若学生在该科目上虽有一定水平但不拔尖,其裸分可能还不错,但赋分后因为排名相对靠后,赋分成绩会大打折扣。例如,在生物选考科目中,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参与,某学生裸分70分,看似还行,但在全省排名中处于中等,赋分后可能就只有65分左右,相较裸分降低了。
三、赋分如何计算?
以河南省新高考为例,假设一位考生在地理科目的原始成绩为76分,被划入B等级。根据河南省教育考试院的规定,B等级的原始分数区间为84到65分,对应的赋分区间为85到71分。
首先,将考生的原始成绩按从高到低排序,确定考生在本学科中的排名。然后,按照成绩排名将考生成绩划分为A、B、C、D、E五个等级。在该例中,考生被划入B等级。
接下来进行赋分转换。赋分转换公式的目的是将每位考生的原始成绩平滑地转换到赋分区间内。公式为(Y2-Y)/(Y-Y1)=(X2-X)/(X-X1),其中Y1、Y2分别表示原始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T1、T2分别表示等级赋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Y表示相应等级内某考生的卷面分,T表示相应等级内某考生的等级分(即赋分后的成绩)。
将具体数值代入公式进行计算:(84-76)/(76-65)=(85-X)/(X-71)。解出X ≈ 78,因此该考生的地理赋分成绩为78分。
通过以上计算过程可以看出,赋分制度通过等级赋分和分数转换公式,将考生的原始成绩转换为更加公平和一致的赋分成绩。然而,对于不同学生来说,赋分制度的影响却各不相同。因此,在选择选考科目和制定学习计划时,学生需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未来规划,以最大化地发挥赋分制度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