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即将面临选科或高考志愿填报的学生和家长来说,“历史类”和“物理类”是绕不开的核心概念。简单来说,这是我国部分省份实行新高考改革后,根据学生首选科目划分的两种报考类别:选择物理作为首选科目的属于“物理类”,选择历史作为首选科目的属于“历史类”。这一分类不仅决定了高中阶段的学习侧重,更直接影响大学专业的选择范围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一、历史类和物理类什么意思
在现行的新高考“3+1+2”模式中,“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选科目,“1”指从物理或历史中选择一门作为首选科目,“2”指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四门科目中选择两门作为再选科目。这里的“物理类”和“历史类”正是由“1”这一环节决定的——选择物理,就进入了物理类序列;选择历史,则进入历史类序列。
从本质上看,这种划分方式是对传统文理科的优化升级。与过去“文科=史地政、理科=理化生”的固定组合不同,新高考允许学生在首选科目确定后,灵活搭配再选科目。比如物理类考生可以选择“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类考生可以选择“历史+地理+化学”,打破了文理科的绝对界限。但需要明确的是,物理和历史的“二选一”依然是区分两类考生的核心标志,这是因为两者分别代表了人类认知世界的两种基础路径:物理探索自然规律,历史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它们构成了现代教育体系的两大知识支柱。
具体到学习内容,物理类考生需要深入掌握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等物理知识,培养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实验探究能力;历史类考生则要系统学习中外通史、史料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提升时空观念、辩证思维和人文素养。这种差异在高考试卷中也有体现:物理类和历史类考生虽然共用语文、数学、外语试卷(部分省份数学试卷分文理),但首选科目(物理/历史)的试题不同,再选科目也会根据首选科目类别划分不同的评分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类和物理类的划分并非简单等同于“文科”和“理科”。在“3+1+2”模式下,物理类考生可能选择政治、地理等传统文科科目,历史类考生也可能选择化学、生物等传统理科科目。这种组合的灵活性,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又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能。例如选择“历史+化学+生物”的学生,未来既可以报考考古学(需历史背景),也可以报考生物制药(需化学、生物基础),实现了文理知识的融合。
附考古学、生物制药专业2025年在贵州省的录取分数线,供大家参考!
| 学校名称 | 选科要求 | 专业名称 | 2025 分数 |
|---|---|---|---|
| 吉林大学 | 历史 | 考古学 | 629 |
| 西北大学 | 历史 | 考古学 | 616 |
| 中国药科大学 | 物理+ 化学 | 生物制药 | 616 |
| 山东大学 | 历史 | 考古学 | 613 |
| 中国药科大学 | 物理+ 化学 | 生物制药 | 607 |
| 暨南大学 | 物理+ 化学 | 生物制药 | 599 |
| 中国药科大学(国 家专项计划) | 物理+ 化学 | 生物制药 | 596 |
| 苏州大学 | 物理+ 化学 | 生物制药 | 595 |
| 首都师范大学 | 历史 | 考古学 | 591 |
| 山西大学 | 历史 | 考古学 | 583 |
二、选择历史类或物理类,对未来有哪些影响
首选科目的选择将直接影响三大核心维度:可报专业范围、学习难度和职业发展方向。从全国高校发布的选科要求来看,物理类考生的专业选择面通常更广。据统计,约60%-70%的本科专业明确要求首选物理,包括计算机、电子信息、临床医学、航空航天等热门领域;历史类考生则主要集中在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部分交叉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等,虽然两类考生均可报考,但部分高校会对物理类考生更友好,例如金融学专业可能要求物理类考生优先。
学习难度方面,物理学科对数学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部分学生可能会觉得公式推导、实验分析等内容较难;历史学科虽然记忆量较大,但更注重理解和思辨,适合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感兴趣的学生。需要强调的是,难度感知具有主观性,不能一概而论。比如逻辑思维强的学生可能觉得物理比历史简单,而擅长归纳总结的学生可能更适应历史学习。
职业发展方向上,物理类考生未来可从事工程师、科学家、医生、程序员等技术型岗位,这些领域往往与国家科技发展紧密相关,就业市场需求稳定;历史类考生则可进入教育、媒体、文化、公务员等领域,在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不过,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加,两类考生的职业边界正在逐渐模糊。例如学习“物理+政治”的学生,既可以进入科技企业,也可以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而“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的组合,则可能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等新兴领域找到机会。
三、如何科学选择历史类或物理类
面对历史类和物理类的选择,学生和家长需要避免两种极端:一是盲目跟风“物理热”,忽视自身兴趣和能力;二是认为历史类“好考”而轻易选择,导致未来专业受限。科学的决策应基于三个维度的综合考量:学科能力、兴趣志向和职业规划。
首先,要客观评估学科能力。可以通过历次模考成绩、课堂表现等,分析自己在物理和历史学科上的“天赋值”。比如物理成绩长期稳居前列,且能在难题中找到成就感,可能更适合物理类;若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人物评价有独到见解,且能轻松应对论述题,则历史类可能更合适。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凭一次考试成绩下结论,而应观察长期趋势。
其次,要倾听内心的兴趣声音。学科能力决定“能不能学”,兴趣则决定“愿不愿学”。如果对天体运行规律充满好奇,喜欢拆解机械结构,物理类会让你越学越有劲;如果痴迷于古埃及文明、中国近代史,热衷从史料中探寻历史真相,历史类或许能让你找到学习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长期坚持的动力源泉,尤其在大学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中,兴趣的作用会更加凸显。
最后,要结合职业规划动态调整。如果未来想成为一名医生,那么物理类几乎是必选(部分医学院要求化学,但物理通常是前提);如果梦想成为外交官,历史类或物理类均可,但需关注目标院校的具体选科要求。建议家长和学生提前研究心仪大学的招生简章,了解目标专业的选科限制,避免“选了科目却报不了专业”的遗憾。同时,也要保持开放心态,高中阶段的职业规划并非一成不变,选择时应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比如选择“物理+地理”的组合,既可以报考理工科专业,也可以兼顾地理信息科学等交叉学科。
总之,历史类和物理类的选择,本质上是为人生搭建知识框架的基础工程。无论是探索自然奥秘的物理,还是洞察人类文明的历史,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学生和家长应理性分析、综合考量,让选择成为通往未来的桥梁,而非束缚发展的枷锁。记住,没有绝对“好”的选择,只有“适合”自己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