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理论、语言学概论等基础学科,同时涵盖写作训练、文献学、美学、文化研究等实践与应用类课程。想要系统掌握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底层逻辑?我们帮你拆解课表。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什么课程
全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基本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北京师范大学2024年最新修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可分为三大模块:
语言类课程:现代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古代汉语(文言文精读、文字学基础)、语言学概论(语言系统分析)、方言学、汉语史等。这些课程要求学生从历时与共时角度理解汉语的演变规律,比如通过《论语》《史记》等典籍精读掌握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学类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至明清)、中国现当代文学史(1919年至今)、外国文学史(欧美、亚非拉经典作品)、比较文学、文学批评方法论等。例如,复旦大学2024级课程要求学生完成30部以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度研读。
实践与应用类课程:基础写作(散文、评论、学术论文)、创意写作(小说、剧本)、文献检索与整理、出版与编辑实务、语文教学法等。部分院校如南京大学还增设了新媒体写作、跨文化传播等前沿课程,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跨界需求。
本文以上海高考招录数据为例,为2025届高考生展示各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分数线。大家可重点考虑:580的南京大学,577的华东师范大学。
学校名称 | 专业名称 | 2024 最低 |
---|---|---|
南京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580 |
华东师范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577 |
中山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568 |
湖南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560 |
重庆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557 |
吉林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556 |
中央民族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553 |
苏州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552 |
兰州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546 |
华东政法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537 |
东北师范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528 |
扬州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522 |
北京语言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519 |
上海师范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518 |
安徽师范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513 |
江西师范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506 |
上海政法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506 |
四川师范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505 |
曲阜师范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505 |
内蒙古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502 |
山西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501 |
南京林业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500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498 |
浙江传媒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496 |
广西师范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494 |
云南师范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492 |
浙江工商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489 |
温州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481 |
赣南师范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471 |
汕头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469 |
成都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469 |
江西科技师范大 学 | 汉语言文学 | 469 |
西安财经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464 |
江苏海洋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461 |
南京特殊教育师 范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458 |
云南民族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457 |
石河子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454 |
北方民族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453 |
湖南科技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451 |
福建理工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451 |
西藏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450 |
湖南理工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450 |
湖州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446 |
忻州师范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444 |
岭南师范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442 |
长春理工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435 |
湖南文理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432 |
衡阳师范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431 |
黑龙江科技大学 | 汉语言文学 | 430 |
济宁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430 |

二、课程结构:理论筑基,实践贯通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并非仅停留在"读书写字"的表层。据浙江大学2025年新版培养方案,该专业实行"4+2+3"体系:
40%必修课覆盖专业基础(如训诂学、音韵学);
20%方向选修课支持个性化发展(如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研究);
30%实践课包括田野调查、古籍数字化、中小学教学实习;
剩余10%为通识教育。
以山东大学为例,其师范方向学生须在大三完成8周中学语文教学实习,非师范生则需参与出版社、文化机构的实训项目。不少高校还将甲骨文数字化、方言保护纳入研究选题,让传统文化对接现代技术。

三、就业关联度最高的课程清单
教育部《202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主要流向教育(42%)、传媒(23%)、公务员(18%)、文化创意(12%)四大领域,对应的高关联课程包括:
1.语文教学法(师范生必修):掌握教材分析、课堂设计能力;
2.编辑出版实务:熟悉选题策划、校对流程;
3.公文写作:适配公务员考试的申论写作需求;
4.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培养IP开发、文案策划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大学2024届毕业生调研数据显示,选修过"数字人文"或"新媒体运营"课程的学生,在互联网企业的录用率比未选修者高出37%。
四、避坑指南:选课要看培养方向
各高校的专业特色直接影响课程侧重:
北京大学注重古典文献研究,开设《版本目录学》《敦煌学专题》;
武汉大学强化国学传承,设置《楚辞研究》《明清小说精读》;
暨南大学侧重华文教育,开设《海外华文文学》《跨文化交际》。
若未来想成为语文教师,需重点修读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若倾向于学术深造,建议选修《中国文学批评史》《西方文论经典研读》等理论课。
五、前辈建议:如何高效学习?
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系主任在2025级新生讲座中提出三点建议:
1.建立时间轴思维:将作家、作品置于历史坐标系中理解;
2.善用数字化工具:例如通过"中华经典古籍库"检索文献;
3.跨学科联动:用社会学视角分析《平凡的世界》,用心理学解读张爱玲小说。
清华大学2018级校友分享,精读《文心雕龙》时配合B站北大公开课,学习效率提升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