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主要归属于工学门类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大类。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4版)》,人工智能专业代码为080717T,属于电子信息类(0807)二级学科。不过实际操作中,部分高校会将其划入计算机类(0809),这取决于学校具体学科建设方向。例如,清华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设置在电子信息大类下,而南京大学则归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一、人工智能属于哪个专业大类
当前国内高校对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科归属存在两类划分标准: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24》,全国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238所高校中,有58.3%将其划入电子信息类,31.5%归为计算机类,其余10.2%分布在自动化类(0808)或设立交叉学科试点班。这种分类差异源于人工智能本身的交叉特性,其底层逻辑需要计算机技术支撑,应用场景又与电子信息工程深度绑定。
2025年高考生需注意,选择"人工智能"专业时务必查阅目标院校的具体招生章程。如浙江大学启真班将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类下属方向培养,课程侧重算法设计与系统开发;而东南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则归属电子信息类,更强调智能芯片、传感器等硬件开发。
本文以天津高考招录数据为例,为2025届高考生展示各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录取分数线。大家可重点考虑:690的上海交通大学,686的南京大学。
学校名称 | 专业名称 | 2024 最低 |
---|---|---|
上海交通大学 | 人工智能 | 690 |
南京大学 | 人工智能 | 686 |
中国人民大学 | 人工智能 | 684 |
华中科技大学 | 人工智能 | 677 |
中山大学 | 人工智能 | 654 |
大连理工大学 | 人工智能 | 652 |
北京邮电大学 | 人工智能 | 648 |
吉林大学 | 人工智能 | 646 |
东北大学 | 人工智能 | 644 |
山东大学 | 人工智能 | 643 |
湖南大学 | 人工智能 | 641 |
华北电力大学 | 人工智能 | 639 |
北京科技大学 | 人工智能 | 636 |
北京工业大学 | 人工智能 | 635 |
战略支援部队信 息工程大学 | 人工智能 | 633 |
苏州大学 | 人工智能 | 630 |
中国矿业大学 | 人工智能 | 630 |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 人工智能 | 630 |
东华大学 | 人工智能 | 629 |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 人工智能 | 629 |
河海大学 | 人工智能 | 627 |
河北工业大学 | 人工智能 | 626 |
安徽大学 | 人工智能 | 624 |
南京邮电大学 | 人工智能 | 624 |
南京农业大学 | 人工智能 | 622 |
大连海事大学 | 人工智能 | 620 |
首都师范大学 | 人工智能 | 620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人工智能 | 619 |
国际关系学院 | 人工智能 | 616 |
太原理工大学 | 人工智能 | 614 |
东北林业大学 | 人工智能 | 614 |
西南大学 | 人工智能 | 614 |
南京信息工程大 学 | 人工智能 | 611 |
湘潭大学 | 人工智能 | 607 |
天津工业大学 | 人工智能 | 606 |
北方工业大学 | 人工智能 | 602 |
东北财经大学 | 人工智能 | 602 |
海南大学 | 人工智能 | 601 |
中国计量大学 | 人工智能 | 601 |
延边大学 | 人工智能 | 596 |
北师香港浸会大 学 | 人工智能 | 596 |
桂林电子科技大 学 | 人工智能 | 595 |
武汉工程大学 | 人工智能 | 594 |
南京林业大学 | 人工智能 | 593 |
长沙理工大学 | 人工智能 | 591 |
石家庄铁道大学 | 人工智能 | 591 |
北京建筑大学 | 人工智能 | 590 |
天津理工大学 | 人工智能 | 589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人工智能 | 583 |
北京物资学院 | 人工智能 | 582 |

二、人工智能专业的课程体系构成
作为新兴交叉学科,其课程设置呈现"433"特点:40%计算机核心课程(含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机器学习),30%电子信息基础(含信号处理、电路原理、嵌入式系统),30%数学与交叉应用(含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认知神经科学)。以北京邮电大学2025级培养方案为例,学生需修完72学分专业核心课,其中编程类占34.7%、硬件类占28.6%、数学类占21.5%、交叉学科占15.2%。
重点高校已启动"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培养。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起增设智能医学工程、智能法务两个双学位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则推出智能建造本硕贯通班。这些实践印证了教育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提出的"厚基础、重交叉、强应用"培养理念。

三、报考人工智能专业的实战建议
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显示,人工智能专业A+级院校集中在电子信息强校(如电子科大、西电)和计算机强校(如清北、浙大)。高考分数处于中段的考生可关注武汉理工大学(智能汽车方向)、南京邮电大学(通信智能方向)等具有行业特色的院校。
考生需重点评估自身学科优势:偏好硬件开发、对电路设计感兴趣者,建议选择电子信息类下的人工智能专业;擅长编程、想深耕算法领域,更适合计算机类下属的培养方向。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2025年招生新增"人工智能伦理"必修模块,折射出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升级。
四、人工智能就业前景与行业动向
工信部《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指出,当前人工智能人才供需比达1:8,算法工程师、智能硬件开发、数据科学家位列紧缺岗位前三。薪酬方面,BOSS直聘2024Q1数据显示,人工智能相关岗位应届生起薪中位数为15.8万/年,高出计算机类专业平均水平32%。
行业需求呈现明显分化:智能制造领域急需既懂PLC控制又通晓机器视觉的复合型工程师;金融科技行业更看重自然语言处理与量化建模双重能力;医疗AI则需求医学影像处理与生物信息学跨界人才。需要警惕的是,2025年起阿里云、百度智能云等企业已将招聘门槛提升至硕士学历,攻读深造已成必然趋势。
这个由数学奠基、计算机赋能、多学科交叉的新兴领域,正在重塑高等工程教育格局。对2025级考生而言,选择人工智能专业不仅要看学校学科评级,更要考察产学研融合深度——优先选择与行业龙头建立联合实验室的院校,如华中科大与华为共建的"智能基座"项目,这类合作往往能提供更优质的实践平台和就业通道。面对智能时代的浪潮,既要保持对技术的敏锐,也要构筑扎实的数理根基,方能在未来竞争中占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