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共有13个学科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和艺术学,每个门类下设若干专业类,共计93个专业类别(数据来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4年最新修订)》)。2025年招生将覆盖超过816种具体专业,工学门类专业占比最高,达35.4%。

一、本科有什么专业
根据2024年最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全国本科专业体系按13个学科门类划分。其中,普通高校可招生的工学门类下设40个专业类,涵盖机械、电子信息、自动化等近300个细分专业;管理学门类包含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22个专业类;文学、理学、医学分别包含98个、112个和54个专业。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军事学门类仅由军队院校开设,医学门类中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需通过专门执业考试才能从业。
最新调整的专业方向中,交叉学科成为重点,智能科学与技术、生物制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新兴专业持续扩招。以人工智能为例,截至2025年已有417所高校新增该专业,招生人数较2019年增长670%(数据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二、哪些专业适配未来十年发展趋势
量子信息科学、数字媒体技术等前沿领域对应的本科专业,毕业生起薪普遍高于传统专业。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2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信息安全、信息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连续三年位列毕业生月收入前三名,平均薪资分别为7880元、7625元和7430元。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等"双碳"相关专业就业率超96%,显著高于72%的全国本科平均水平。
对于高考选科有明确限制:报考工学门类需选考物理+化学组合的院校达89%,临床医学专业普遍要求化学+生物。部分高校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金融科技等专业已开始试点"物理必选+不限再选科目"政策(数据来源:教育部高校学生司)。

三、冷门但高性价比的专业选择
古生物学、博物馆学等冷门专业虽招生量少,但就业竞争压力小。以南京大学古生物学专业为例,近五年毕业生深造率达82%,其中60%进入全球Top100高校。特殊教育、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等专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岗位缺口持续扩大,2024年特教教师岗位需求预计超20万,而当年相关专业毕业生仅1.3万人。
需要注意的是,哲学、历史学等人文基础学科并非就业"困难户"。北京大学2024届哲学系毕业生去向显示,41%进入党政机关,29%任职于文化传媒行业,平均薪资与计算机类专业差距缩窄至15%以内。此类专业更适合有深造规划的学生,哲学专业硕士升学率常年维持在75%以上。
四、警惕这些"名称陷阱"
同名专业在不同高校可能属不同学科门类:例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清华大学属管理学门类,侧重数据分析;在北京邮电大学则属工学门类,偏重通信技术。建筑类专业中,建筑学与土木工程的知识体系差异巨大,前者需美术功底,后者重力学计算。
2024年教育部撤销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等24个专业点,新增孤独症儿童教育、司法鉴定技术等31个专业。建议考生查询"阳光高考"平台的专业库,重点关注各校专业的主干课程、师资力量和实验设备配置,避免因专业名称相似而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