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年各地教师招聘数据来看,数学、物理、科学教育等理工类师范专业考编成功率最高,而英语、美术等学科岗位竞争比普遍超过30:1,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甚至超过100:1。考编难易度的核心差异来自学科需求缺口和政策倾斜力度。

一、哪个师范专业最容易考编
2024年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提到,数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缺口持续扩大,尤其是中西部和乡镇地区。以2024年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统招数据为例,数学岗位平均竞争比为8:1,英语岗位则达到34:1;山东省多个地市的小学科学教师岗位因报考人数不足,甚至多次取消笔试开考比例限制,符合条件者可直接录用。
需求缺口直观反映在招录政策上。2025年江苏、浙江等地的教师招聘公告中,数学、物理等岗位普遍放宽学历限制,部分乡镇中学允许“师范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而语数外主科以外的岗位仍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这类政策倾斜直接降低了理工类专业的考编门槛。

二、新课改与学科扩张下的机遇
自2023年高中新课标落地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学课时明显增加,而浙江、广东等地的“走班制”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放大了师资缺口。根据教育部2024年统计,全国中小学数学教师空编率高达6.7%,信息技术教师的空编率更达到12.3%。
学科扩张背后的深层逻辑是政策导向。教育部在2025年工作要点中强调“强化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多地小学从三年级起单独开设科学课,初高中则增设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选修课,直接推动科学教育、通用技术等师范专业成为考编“潜力股”。

三、警惕“伪冷门”陷阱:英语、美术卷出新高
与理工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激烈竞争。2024年广州市属学校招聘中,小学美术教师岗位竞争比达112:1,深圳某区初中英语教师岗位则出现北大、港大硕士扎堆笔试的现象。
这类学科的“过剩”有历史原因:2020-2023年师范类院校英语专业平均扩招23%,而同期中小学英语课时占比却缩减了15%。即便在人口流入地,一名英语教师的考编成功率也普遍低于20%。
四、选专业的黄金法则:锚定政策趋势
报考师范类专业时,建议优先关注三类政策信号:
1.持续扩招的学科:如教育部2025年计划新增2万名中小学科学教师;
2.新兴交叉学科:如“STEM教育”“劳动教育”等岗位逐步纳入编制;
3.定向培养计划:如云南、甘肃等地的公费师范生专项,明确要求签约生主修数学、物理等紧缺学科。
此外,考生需注意区域差异。北京、上海等地的信息技术教师已接近饱和,而河南、安徽等地仍存在结构性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