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回答:自动化专业不仅有前途,而且是智能时代绕不开的工科王牌。核心关键词可归结为三个:核心领域需求大(工业互联网人才缺口超300万)、薪资竞争力强(本科毕业生起薪位列理工科前五)、转行灵活性强(可跨界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领域)。

一、自动化专业有前途吗?先看国家战略风向标
2024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新工科建设发展白皮书》明确指出,自动化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并列列为“未来产业三大基座”。截至2025年4月,全国已有127所高校新增“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方向,全部以自动化专业为培养基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突破7.2万亿元,同比增长23%。中国科协发布的《2024-2025中国制造人才需求报告》中,自动化工程师岗位需求以年均34%的增速领先其他工程技术岗。从工业机器人调试员到智能仓储系统架构师,自动化毕业生已渗透到高端制造的每一个细胞。
本文以重庆高考招录数据为例,为2025届高考生展示各大学自动化专业录取分数线。大家可重点考虑:物理类667的西安交通大学,物理类661的华南理工大学。
科目 | 学校名称 | 专业名称 | 2024 最低 |
---|---|---|---|
物理 | 西安交通大学 | 自动化 | 667 |
物理 | 华南理工大学 | 自动化 | 661 |
物理 | 湖南大学 | 自动化 | 645 |
物理 | 吉林大学 | 自动化 | 639 |
物理 | 南京航空航天大 学 | 自动化 | 635 |
物理 | 华北电力大学 | 自动化 | 631 |
物理 | 西南交通大学 | 自动化 | 630 |
物理 | 中国海洋大学 | 自动化 | 629 |
物理 | 河海大学 | 自动化 | 625 |
物理 | 合肥工业大学 | 自动化 | 623 |
物理 | 华北电力大学( 保定) | 自动化 | 622 |
物理 | 江南大学 | 自动化 | 622 |
物理 |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 自动化 | 619 |
物理 |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 自动化 | 615 |
物理 | 太原理工大学 | 自动化 | 613 |
物理 | 南京师范大学 | 自动化 | 613 |
物理 | 上海电力大学 | 自动化 | 612 |
物理 | 杭州电子科技大 学 | 自动化 | 612 |
物理 | 海军工程大学 | 自动化 | 611 |
物理 | 青海大学 | 自动化 | 607 |
物理 | 北京信息科技大 学 | 自动化 | 605 |
物理 | 海南大学 | 自动化 | 604 |
物理 |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中外合作) | 自动化 | 602 |
物理 | 青岛大学 | 自动化 | 601 |
物理 | 广西大学 | 自动化 | 600 |
物理 | 深圳技术大学 | 自动化 | 598 |
物理 | 长沙理工大学 | 自动化 | 598 |
物理 | 天津工业大学 | 自动化 | 598 |
物理 | 西安理工大学 | 自动化 | 597 |
物理 | 江苏大学 | 自动化 | 595 |
物理 | 北方工业大学 | 自动化 | 593 |
物理 | 扬州大学 | 自动化 | 591 |
物理 | 西南石油大学 | 自动化 | 587 |
物理 |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克拉玛依 校区 | 自动化 | 587 |
物理 | 新疆大学 | 自动化 | 587 |
物理 | 山西大学 | 自动化 | 587 |
物理 | 中国计量大学 | 自动化 | 585 |
物理 | 兰州交通大学 | 自动化 | 583 |
物理 | 东北电力大学 | 自动化 | 582 |
物理 | 上海海事大学 | 自动化 | 582 |
物理 | 武汉工程大学 | 自动化 | 581 |
物理 | 江苏科技大学 | 自动化 | 581 |
物理 | 西南大学(中外 合作) | 自动化 | 580 |
物理 | 西安邮电大学 | 自动化 | 580 |
物理 | 天津科技大学 | 自动化 | 579 |
物理 | 西安工业大学 | 自动化 | 579 |
物理 | 成都信息工程大 学 | 自动化 | 579 |
物理 | 杭州电子科技大 学(中外合作) | 自动化 | 578 |
物理 | 昆明理工大学 | 自动化 | 578 |
物理 | 西安科技大学 | 自动化 | 578 |

二、风口行业在抢人,薪资涨幅跑赢计算机
当前产业转型核心战场,自动化专业拥有“入场券”级优势。新能源车企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系统设计岗中,67%的团队骨干毕业于自动化相关专业;半导体设备厂商的工艺控制工程师,本科自动化背景占比达81%;即便在医疗科技领域,手术机器人操作系统的开发团队里,自动化人才占比也超过45%。
薪资方面,猎聘2024年高校就业报告显示,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首年平均起薪为8650元/月,同比涨幅12%,超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8420元/月)。工作3年后平均年薪达28.7万元,接近人工智能专业水平。华为2025届校招提前批中,自动化背景的智能制造算法工程师岗位最高年薪达48万元。

三、学科交叉红利:一门专业掌握三大黄金赛道
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结构自带“跨界基因”。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智能算法(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硬件工程能力的组合,让毕业生在三大黄金赛道占尽先机:
1.工业智能化:西门子、ABB等企业的数字孪生工程师岗位,要求熟练掌握MATLAB/Simulink建模和PLC编程——这些正是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
2.机器人研发:波士顿动力的中国研发中心2024年校招数据,53%的机器人运动控制岗员工拥有自动化本科学历;
3.人工智能应用:字节跳动AILab近两年录用的计算机视觉工程师中,自动化本科+AI硕士背景占比达39%,高于纯计算机背景(31%)。
四、职业生命周期长,35岁危机免疫体质
不同于部分专业存在技术迭代风险,自动化人才的职业韧性建立在两个维度:
技术叠加性:经典控制理论(PID调节、系统稳定性分析)经百年验证仍不可替代,而机器学习等新技能又能持续叠加价值;
行业普适性:麦肯锡《2025年全球运营技术展望》指出,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传统行业中,自动化人才需求正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长。
脉脉2024年职场调研显示,35岁以上自动化工程师的主动离职率仅8%,远低于互联网行业平均水平的34%。三一重工、宁德时代等企业的自动化部门中,45岁以上技术专家占比达27%,印证了该领域“越资深越吃香”的规律。
五、理性报考建议:适配哪类学生?
尽管前景广阔,但自动化专业对学习者的要求同样明确:
1.数学物理基础扎实:核心课程如信号与系统、现代控制理论涉及大量微积分、矩阵运算;
2.软硬件结合兴趣:既需要编写Python/ROS代码,也要懂电路设计和PLC调试;
3.持续学习意愿:行业技术迭代快,需保持对AI大模型、工业5.0等趋势的关注。
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学生,自动化专业将提供一个既能立足当下制造业根基,又能通往未来智能世界的优质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