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025年高考生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航空航天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是当前技术领域的热门选择。根据教育部2024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这些专业近三年新增设点数量、报考热度及就业率均位居理工科前列。

一、适合男生学技术的热门专业有哪些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连续五年蝉联《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薪资榜前三,2024届毕业生平均起薪达9500元。专业课程涵盖编程开发、算法设计、网络安全,腾讯、字节跳动等头部企业年均招聘规模超10万人。需注意部分院校区分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方向,填报时需对照课程设置。
科目 | 学校名称 | 专业名称 | 2024 最低 |
---|---|---|---|
理科 | 南京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 术 | 683 |
理科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 术 | 678 |
理科 | 电子科技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 术 | 673 |
理科 | 西北工业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 术 | 671 |
理科 | 武汉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 术 | 669 |
(本文以四川高考招录数据为例,为2025届高考生展示专业录取分较高的大学)
2.电子信息工程
5G通信和半导体产业带动人才缺口扩大,2024年上半年工信部数据显示相关岗位供需比1:4.3。学习内容包含电路设计、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开发,华为、中兴等企业提供从芯片研发到终端设备的全链条就业机会。建议优先选择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院校。
科目 | 学校名称 | 专业名称 | 2024 最低 |
---|---|---|---|
理科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电子信息工程 | 680 |
理科 | 华中科技大学 | 电子信息工程 | 672 |
理科 | 中山大学 | 电子信息工程 | 659 |
理科 | 战略支援部队信 息工程大学 | 电子信息工程 | 652 |
理科 | 国防科技大学 | 电子信息工程 | 652 |
3.人工智能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联盟预测,2025年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专业覆盖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领域,头部科技公司算法岗应届生年薪普遍超25万元。需注意该专业对数学和编程能力要求极高,部分院校要求高考数学单科不低于120分。
科目 | 学校名称 | 专业名称 | 2024 最低 |
---|---|---|---|
理科 | 上海交通大学 | 人工智能 | 695 |
理科 | 浙江大学 | 人工智能 | 688 |
理科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人工智能 | 688 |
理科 | 南京大学 | 人工智能 | 686 |
理科 | 中国人民大学 | 人工智能 | 685 |
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智能制造转型推动行业复苏,2024年国家制造业人才需求缺口达300万。专业融合机械制图、自动化控制、工业机器人技术,一汽、三一重工等企业提供从产线设计到智能装备研发的岗位。建议关注车辆工程、精密仪器等细分方向。
科目 | 学校名称 | 专业名称 | 2024 最低 |
---|---|---|---|
理科 | 华中科技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 其自动化 | 670 |
理科 | 中国海洋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 其自动化 | 632 |
理科 | 武汉理工大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 其自动化 | 630 |
理科 | 重庆大学(中外 合作) | 机械设计制造及 其自动化 | 626 |
理科 | 四川大学(中外 合作) | 机械设计制造及 其自动化 | 625 |
5.航空航天工程
C919量产和商业航天兴起催生新机遇,中国商飞2025年人才招聘计划同比增长40%。专业涉及空气动力学、飞行器设计、材料工程,毕业后可进入中航工业、航天科技等央国企。报考需注意部分院校要求提前批录取且限制视力。
科目 | 学校名称 | 专业名称 | 2024 最低 |
---|---|---|---|
理科 | 电子科技大学 | 航空航天工程 | 663 |
理科 | 沈阳航空航天大 学 | 航空航天工程 | 601 |
理科 | 中国民用航空飞 行学院 | 航空航天工程 | 554 |
理科 | 郑州航空工业管 理学院 | 航空航天工程 | 542 |
理科 | 南昌理工学院 | 航空航天工程 | 489 |
6.能源与动力工程
科目 | 学校名称 | 专业名称 | 2024 最低 |
---|---|---|---|
理科 | 华中科技大学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668 |
理科 | 华南理工大学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655 |
理科 | 哈尔滨工程大学 (能源)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641 |
理科 | 湖南大学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640 |
理科 | 吉林大学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637 |
双碳目标下新能源领域爆发,宁德时代2024年校招规模扩大至1.2万人。专业包含热力系统设计、储能技术、新能源汽车动力研究,比亚迪、国家电投等企业提供研发和管理双通道晋升路径。建议关注光伏、氢能等细分赛道。

二、选择技术类专业需要避开哪些误区
1.盲目追求高薪榜单
金融科技、区块链等新兴专业存在课程体系不完整的问题,2024年已有7所高校撤销相关专业点。建议优先选择开设年限超5年、师资团队完整的传统优势专业。
2.忽视身体条件限制
航空航天类、地质工程等专业对色觉、身高有明确要求,2024年某985高校因未在招生简章完整披露体检标准引发47名学生转专业。
3.混淆学科研究方向
车辆工程与轨道交通车辆设计课程重合度不足30%,填报时需逐字核对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模块。

三、填报技术类专业的实战策略
地域比学校排名更重要
珠三角电子制造、长三角新能源汽车、成渝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的企业,更倾向本地高校毕业生。2024年比亚迪在湖南、安徽院校的招聘量是其他省份的3倍。
关注现代产业学院合作项目
教育部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如哈工大腾讯班、北航华为班)提供企业定制课程和实习内推通道,毕业生留用率超60%。
提前锁定专业分流规则
大类招生背景下,同济大学2024级机械类专业前10%学生才有资格选择机器人工程方向,这类信息需通过招生办或在校生提前获取。
四、技术类专业的长线发展建议
技术迭代周期已缩短至2-3年,MIT2024年研究指出,具备技术+管理双重能力者晋升速度提升58%。建议在校期间选修项目管理、行业分析类课程,考取PMP、注册电气工程师等跨界证书。新能源、AI芯片、工业软件等领域的中高级技术管理岗位,2025年预计薪酬涨幅将达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