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025年高考生而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核心就业方向集中在互联网、金融科技、科研机构以及高端制造业四大领域。毕业生可从事算法开发、数据分析、系统研发等岗位,其中约35%进入互联网行业,平均起薪约12万/年;约18%在金融科技领域担任量化分析或风险管理职位。从职业发展看,该专业近年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教育部2024年数据),且在人工智能赛道需求持续走高。

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业方向
信息与计算科学作为数学与计算机的交叉学科,毕业生凭借扎实的数学建模和编程能力,在多个领域体现竞争力。以2024年就业市场为例,约37%的应届生进入互联网企业,主要从事算法工程师(22%)、数据分析师(15%)等岗位,典型雇主包括腾讯、字节跳动等头部大厂;另有23%的毕业生流向金融行业,集中于量化交易策略开发、金融大数据分析等细分岗位,如招商银行、平安科技等机构的金融科技部门。
近年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为该专业开辟新赛道。2024年人社部数据显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领域对数学建模人才需求增长26%,宁德时代、大疆创新等高端制造企业,更将信息与计算科学背景视为研发岗位的核心筛选条件。科研院所和高校则吸纳约12%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密码学、计算数学等基础研究。
本文以贵州高考招录数据为例,为2025届高考生展示各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录取分数线。大家可重点考虑:物理类617的苏州大学,物理类616的华北电力大学(国家专项计划)。
科目 | 学校名称 | 专业名称 | 2024 最低 |
---|---|---|---|
物理 | 苏州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617 |
物理 | 华北电力大学( 国家专项计划)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616 |
物理 | 华北电力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614 |
物理 | 中央民族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613 |
物理 | 深圳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612 |
物理 | 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612 |
物理 | 华北电力大学( 保定)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608 |
物理 | 江南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607 |
物理 | 南京邮电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604 |
物理 | 江南大学(国家 专项计划)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99 |
物理 | 太原理工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94 |
物理 | 云南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91 |
物理 | 北京邮电大学( 宏福校区)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91 |
物理 | 南京信息工程大 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90 |
物理 | 成都理工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83 |
物理 | 四川农业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83 |
物理 | 武汉科技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71 |
物理 | 上海电力大学( 国家专项计划)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69 |
物理 | 重庆理工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68 |
物理 | 北京信息科技大 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65 |
物理 | 北方工业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64 |
物理 | 南京工业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63 |
物理 | 扬州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59 |
物理 | 西安科技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58 |
物理 | 湖北工业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56 |
物理 | 江西财经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56 |
物理 | 中国民航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56 |
物理 | 南京林业大学( 国家专项计划)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56 |
物理 | 湖南科技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53 |
物理 | 新疆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51 |
物理 | 燕山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50 |
物理 | 南华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48 |
物理 | 湖南工业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43 |
物理 | 江苏科技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43 |
物理 | 华东交通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42 |
物理 | 江西理工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41 |
物理 | 苏州科技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41 |
物理 | 西安工业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38 |
物理 | 西安石油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38 |
物理 | 西南民族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38 |
物理 | 北京建筑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37 |
物理 | 浙江师范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37 |
物理 | 温州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36 |
物理 | 桂林理工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29 |
物理 | 四川轻化工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29 |
物理 | 贵州师范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24 |
物理 | 西华师范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23 |
物理 | 天津财经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23 |
物理 | 沈阳建筑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17 |
物理 | 沈阳工业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15 |

二、2025年,这些领域需要重点关注
数字经济的深化发展持续释放岗位需求。根据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将达10%,对应信息处理、算法优化类岗位缺口预计突破300万。其中三个方向值得关注:
其一,人工智能产业化加速催生垂直需求。以自动驾驶为例,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突破3200亿美元(国际数据公司IDC2024年预测),算法优化、高精度地图建模等岗位将成为人才争夺焦点。腾讯研究院2025年趋势报告指出,具备数学建模能力的人工智能工程师平均薪酬较其他IT岗位高出23%。
其二,金融数字化带来结构性机遇。央行《2024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大风险智能监控投入,商业银行、证券机构对具备数学背景的量化分析师需求激增。以头部券商为例,2024年金融工程相关岗位校招规模同比增长34%,应届生年薪中位数达18万。
其三,国产工业软件崛起创造新赛道。2024年工信部数据显示,国内CAE(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市场规模同比增长41%,华为、中望软件等企业在仿真算法、数值计算模块开发岗位的招聘量较三年前翻倍。

三、能力储备:关键技能决定职场天花板
要在就业市场脱颖而出,需针对性构建三大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如偏微分方程求解、概率统计应用)、主流编程技术(Python、C++等开发能力),以及跨领域知识整合能力。以某头部互联网企业2025年校招要求为例,算法岗明确要求掌握凸优化理论,并具备Kaggle竞赛或科研项目实战经验。
实践积累直接影响求职竞争力。2024年智联招聘调研显示,有2-3段相关实习经历的毕业生,平均薪资较无经验者高出31%。建议通过参与数学建模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厂“青训计划”等项目积累实战案例。此外,攻读硕士成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路径,2024年考研统计显示该专业深造率达49%,高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38%)。
四、这些坑不要踩:就业选择的隐性雷区
尽管前景广阔,但专业特性导致部分岗位门槛较高。例如人工智能算法岗往往要求硕士学历及顶会论文发表经历(BOSS直聘2024年统计显示75%的算法岗要求硕士以上)。金融量化领域则存在明显学历和证书壁垒,约60%的岗位要求FRM或CFA一级资格认证。
需警惕“万金油”误区。虽然专业课程覆盖数学和计算机两大体系,但企业更看重垂直领域的深度技术积累。某猎头公司2025年调研指出,同时具备Python开发能力和数学建模经验的应届生,面试通过率比单一技能者高出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