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强基计划究竟要多少分才能入围?
对于2025届考生而言,强基计划是冲击名校的重要通道。2024年广东强基计划的入围分数线呈现明显分层,顶尖高校如清华、北大的理科类普遍要求670分以上,而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省内高校的热门理科专业则集中在620-650分区间。需要注意的是,入围分数线仅代表获得校测资格的门槛,最终录取需结合高考成绩与校测结果综合评定。
.jpg)
一、2024广东的强基线是多少?
2024年广东省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呈现“金字塔”结构。以清华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化学科目)为例,入围线为677分,而北京大学数学类(物理+化学科目)入围线高达680分。相比之下,省内985高校中山大学的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化学科目)入围线为641分,化学专业入围线则低至620分。
值得注意的是,入围分数线的差异不仅与高校层次相关,还与选科要求挂钩。例如华南理工大学数学类(物理+化学科目)入围线为656.8分,而化学类仅需614分。对于历史类考生,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入围线为638分,中山大学历史学专业入围线为630分。
.jpg)
二、入围≠录取:强基计划的“双线机制”
强基计划采用“入围线”和“录取线”双轨制。以中山大学为例,其化学专业(物理+化学科目)在广东的入围线为620分,但最终录取综合成绩需达到85.6433分(按高考成绩85%+校测15%折算)。天津大学生物科学(物理+化学科目)录取线为79.0667分,与广东本地高校相比更具性价比。
这种现象揭示强基计划的底层逻辑:入围线筛选的是“资格”,录取线考验的是“综合实力”。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应用物理学(空间物理方向)入围线628.88分,但该专业最终录取需校测表现优异。

三、选科策略:物理类占优,历史类门槛陡峭
2024年广东强基计划招生中,89%的招生名额集中在物理类。其中“物理+化学”组合覆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等核心理科专业,而历史类仅开放哲学、古文字学等小众方向。以北京大学为例,物理类(江苏考区)入围线677分,历史类则需656分,看似差距不大,但历史类招生计划不足物理类的1/5。
特别提醒:2024年有8所高校未在广东招收物理类强基生,包括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历史类考生更需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有限选择。
四、破格入围:竞赛生的“专属通道”
对于五大学科竞赛银牌以上考生,可突破入围分数线限制。2024年全国共有1716人通过此渠道获得资格,例如中山大学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明确:数学≥140分或物理满分(新高考省份)的考生可破格入围。但破格生仍需接受校测考核,且最终录取综合成绩不单独划线。
值得关注的是,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顶尖高校要求破格考生报考专业需与竞赛科目严格对应。这意味着数学竞赛生不能转投物理专业,考生需提前规划学科方向。
五、报考决策:强基与综评如何取舍?
当同一高校同时开放强基计划和综合评价时,考生需审慎抉择:
1.分数维度:预计高考成绩超过该校普通批录取线20分以上的考生,建议优先强基计划(如清华大学强基入围线677分,较普通批低约15分);
2.培养维度:强基计划实行本硕博贯通培养,适合立志科研的考生;综评更侧重专业适配性;
3.风险维度:强基计划一旦被录取不得放弃,而综评可多校报考。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其数学类强基入围线656.8分,而2024年该校普通批计算机专业录取线为659分,强基计划反而成为“降分利器”。
六、数据陷阱:这些误区正在坑害考生
1.混淆加权分数与裸分: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等校采用科目加权计算入围分,如哈工大数学类入围线692分(数学成绩×1.5);
2.忽视特殊要求:中山大学基础医学、化学等专业明确不招收色盲色弱学生,部分高校要求校测及格线;
3.误读综合成绩:北京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录取线632.65分,实为高考成绩×85%+校测×15%的折算分,对应原始分约605分;
4.盲目冲刺高分专业:北京大学基础医学(八年制)因培养周期长,2024年在广东出现缺额,反而出现“高分专业录取线低于中分段专业”的现象。
结语
强基计划既是机遇也是挑战。2024年广东考生数据显示,超过37%的入围者最终因校测表现不佳落榜。建议考生在关注分数线的同时,提前研读高校培养方案,针对性准备校测(部分高校校测难度接近竞赛复赛)。距离2025年强基报名仅剩1个月,现在是时候制定专属的“强基攻防策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