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延续其在人文社科领域的优势,面向全国24个省份招收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类和哲学专业学生。报名时间截至4月30日,考生需通过高考成绩和校考综合选拔,最终按85%高考成绩与15%校考成绩加权录取。校考包含笔试、面试和体测,竞争激烈但培养路径清晰,目标直指国家战略需求人才。
.jpg)
一、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招生对象:文科优等生的“入场券”
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面向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高中毕业生,要求考生具备强烈的学术志向、吃苦耐劳精神,并高度认同“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培养目标。考生需为2024年高考生,且不可兼报其他高校强基计划。
招生专业:聚焦人文社科三大王牌
招生专业包括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类和哲学,均为人大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不限选考科目,非高考改革省份投放于文史类,新高考省份投放于历史类。2024年新增广西、贵州两省招生,覆盖省份达24个。
.jpg)
二、报名与选拔:高考成绩是核心门槛
报名流程:时间节点与关键操作
报名时间:2024年4月11日-4月30日,登录阳光高考平台提交申请。
确认环节:6月中旬需在系统内签订承诺书,未确认视为放弃资格。
限报规则:仅可填报1个专业志愿,不设调剂。
入围规则:高考分数决定“入场资格”
人大强基计划按招生计划数5倍划定入围名单,纯看高考成绩(不含加分)。2023年入围线最低为上海572分(总分660分),最高为浙江680分(总分750分),2024年预计各省入围线仍将维持高位。
.jpg)
三、校考与录取:笔试面试决定最终排名
校考内容:全方位考察学科潜力
校考于7月4日前完成,包括:
1.笔试:满分120分,侧重学科基础与逻辑能力。
2.面试:满分100分,考察学术志趣、思辨能力和抗压素质。
3.体测:项目包括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校考成绩按笔试60%、面试40%折算为百分制,再按15%权重计入综合成绩。
录取规则:综合成绩定胜负
最终录取依据为:
综合成绩=0.85×(高考成绩/满分×750)+0.15×(校考成绩/100×750)
以2024年部分省份录取线为例:
北京(综合改革):录取线645.71分,对应高考裸分约630分(满分750分)。
江苏(历史类):录取线618.31分,需高考成绩约605分(满分750分)。
云南(文科):录取线619.7分,高考成绩折算后需超当地一本线100分以上。
四、数据对比:录取线与批次线的“安全距离”
录取线与一本线的分差
以2024年数据为例:
河南(文科):录取线621.1分,超当地一本线(2023年文科一本线547分)74.1分。
湖北(历史类):录取线627.04分,超一本线(2023年历史类一本线527分)100.04分。
陕西(文科):录取线607.03分,超一本线(2023年文科一本线489分)118.03分。
可见,人大强基计划录取线普遍高于一本线70-120分,文科生需稳定保持省内前0.5%排名方有竞争力。
五、培养方案:本硕博衔接的“学术直通车”
动态考核与分流机制
强基生实行“3+1+X”本硕博衔接培养,大三末进行综合考核,通过者可免试攻读研究生。未通过者转入普通班完成本科学习,但仍享受人大优质资源倾斜。
特色培养:小班制与导师制
专业课程采用小班研讨模式,配备“一对一”学术导师,优先支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以古文字学方向为例,学生可深度参与甲骨文、金文等冷门绝学研究,直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前沿。
六、2025届考生建议:提前规划,精准发力
1.学科积累:强化历史、哲学原著阅读能力,关注考古、古籍修复等跨学科知识。
2.校考准备:笔试侧重文史综合素养,建议模拟训练人大历年自主招生试题;面试可参考“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等开放性议题。
3.高考冲刺:根据目标省份录取线反推所需分数,如冲击北京录取线需高考成绩稳定在650分以上(满分750分)。
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为文科生提供了顶尖学术平台的入场机会,但其高门槛也意味着激烈竞争。2025届考生需以高考为基、以校考为翼,方能在人文社科的“强基赛道”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