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部深化高考改革的核心举措,强基计划自实施以来持续为国家战略领域选拔拔尖人才。2025年的招生政策延续了聚焦基础学科、强化综合评价的特点,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核心领域,并拓展至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交叉学科。39所试点高校的招生简章预计于4月陆续发布,考生需重点关注报名流程、选拔标准及培养模式的变化。
.jpg)
一、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汇总
招生院校与专业范围
2025年强基计划仍由39所原985高校承担,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顶尖学府。专业设置以基础学科为主,例如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历史学类等,同时向智能科技、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倾斜。
报名时间与流程
考生需在2月底至4月通过阳光高考平台报名,仅可选择1所高校。高考后,各校依据成绩划定入围名单(通常为招生计划4-6倍人数),再通过校测(笔试、面试、体测)综合评定录取。
招生对象与条件
主要面向两类考生:一是高考成绩优异者(需达本省本科一批线);二是学科竞赛获奖者(如五大学科竞赛全国决赛二等奖以上)。例如,北京大学要求破格入围者需通过学科特长审核,清华大学则对数学单科满分考生开放破格通道。
.jpg)
二、2025年强基计划录取数据解析
分数线类型需明确区分
强基计划录取采用“高考成绩(85%)+校测成绩(15%)”的综合评分制,考生需注意区分“入围分数线”与“录取分数线”:
入围分数线仅决定能否参加校测。例如,2024年清华大学在浙江的物理+化学类入围线为687分(综合改革科目),而北京大学的上海综合改革类录取线为90.7795分(按百分制折算后的综合成绩)。
录取分数线为最终门槛。中山大学2024年在重庆的化学专业(物理+化学科目)录取线为81.9867分(综合成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浙江的物理学类录取线为87.85分。
学科与选科要求
不同专业对选科有严格限制。例如,北京大学数学类、物理类专业要求再选“物理+化学”,而文史类专业不限选科;清华大学基础理科类需物理+化学,工程衔接类则侧重数学与物理基础。

三、强基计划培养模式:从本科到博士的贯通路径
个性化培养方案
高校为强基生定制课程,例如北京大学设置“本硕博衔接”计划,学生可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中国农业大学开设科研导师制,本科生即可参与国家级课题。
科研与实践资源倾斜
多数高校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强基生开展研究。如复旦大学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清华大学提供“星火计划”资助学生海外学术交流。
动态考核与分流机制
强基计划实行“滚动进出”制度,未达考核标准者将分流至普通班。例如,浙江大学要求学年绩点不低于3.5,并参与至少1项科研项目。
四、报考策略与注意事项
精准定位目标院校
考生需结合自身成绩、学科优势及职业规划选择高校。例如,竞赛获奖者可冲刺清北复交的破格名额;高考排名稳定的考生可瞄准中坚九校(如武汉大学、中山大学)。
校测准备要点
笔试:侧重学科深度,如北京大学数学测试涵盖高等数学基础。
面试:考察创新思维,清华大学常设置“一题多解”场景,复旦大学重视人文素养答辩。
体测:部分高校实行“一票否决”,如北京理工大学要求50米跑、立定跳远达标。
避免常见误区
勿混淆“强基”与“裸分录取”:强基计划独立于统招批次,录取后不可放弃。
关注政策动态:各校招生计划可能微调,需及时查看官网公告。
2025年强基计划将继续为有志于基础学科研究的学子提供顶级平台。考生需以数据为锚,理性规划报考路径,紧抓4月简章发布的关键节点。毕竟,在这场知识与耐力的角逐中,精准的信息战往往是成功的先手棋。
(数据来源:阳光高考平台、各高校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