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作为教育部于2020年推出的新型招生模式,旨在强调基础学科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核心支撑作用,并选拔出综合素质卓越或基础学科表现突出的学生。
那么,今年的强基计划将如何发展?选择这一路径的学子们未来的就业方向又将如何?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为同学们揭晓这些答案。
一、2024年强基计划走向何方?
2020年,全国已有36所高校率先实施强基计划招生,但招生结果总体来说并不是特别理想。北京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都没能顺利完成强基计划招生计划,进行了二次的补录。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补录46人,未完成率为21.9%,复旦大学补录124人,未完成率高达59.05%。
强基计划的“高开低走”其实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此项计划一经推出就已经饱受争议。虽然“降分上名校”、“小班化教学”看似给学生带来很多好处,但历史学类、哲学等专业每年都是高考的大冷门,很多同学其实更担心自己毕业以后能不能顺利找到工作。
随着2024年强基计划的招生报名时间将近,大家都在猜测2024年强基计划将走向何方。下面,老师就来说说自己的观点。
第一,2024年强基计划可能会降低招生要求。
从四川大学2023年强基计划的招生简章来看,能通过强基计划进入学校的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高考成绩十分优秀的,第二类是奥赛中得过奖的。无论是哪一类,他们都是本省很优秀的学生,能够选择的大学和专业其实非常多,大可不必非要报考强基计划的中的冷门专业。所以如果2024年的强基计划想要更有吸引力,至少应该先把招生的要求降一降。
第二,2024年在报考强基计划时,建议允许考生兼报多个学校。
还是以四川大学为例。学校在强基计划招生简章里明确规定“报考我校强基计划的考生不能兼报其他高校强基计划”。这意味着,即使考生对强基计划中的专业非常感兴趣,也立志想要在该专业中有所建树,但如果报考了四川大学的强基计划却没能被录取,他就不再有机会被其他大学的强基计划录取。所以2024年的强基计划可能需要解决一下是否可以“兼报”的问题。
第三,2024年强基计划可能会调整招生计划数量和招生专业。
正如老师在文章最开始提到的那样,强基计划在第一年招生时就已经遇冷了,所以第二年实施的时候就需要更合理地安排招生计划。在招生数量上,学校可以适当收紧,强基计划本身主打的就是“小而精”,招生数量不必太多。在招生专业上,虽然强基计划目的是培养基础学科的人才,但像哲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方向)这类基本上是“爆冷”的专业其实完全可以剔除,加入一些相对热一点的专业。
最后,老师想说明一点的是,虽然首次的强基计划招生情况并不太理想,但这项招生政策并非大家吐槽的那样糟糕。开展强基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人才,而我国确实非常紧缺这部分人才,华为公司最近面临的一系列的困境就是最好的证明,核心技术人才跟不上,对于国家的发展是会造成很大影响的,所以强基计划是很有意义的一项举措。
二、走强基计划的人将来怎么就业?
正如上文里提到的那样,强基计划专业都比较“冷门”,所以在推行的时候,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了网友们吐槽的最关键点之一。那么,走强基计划的人将来到底怎么就业呢?
2023年四川大学的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有9个,分别是: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方向)、历史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工程力学、基础医学、哲学。
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相对较广,同学们可以在本科阶段结束之后继续学术深造,也可以通过自己扩充计算机、金融等领域的知识,从事精算师、数据分析等工作,毕竟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哲学专业可以考虑报考公务员,或者从事教育相关工作。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等专业由于学习的内容比较单一,如果同学们不继续深造的话,成为教师可能是最理想的出路之一。
当然,开展强基计划招生的学校都是我国非常出色的高校,所以即使是冷门的专业,就业情况也会比普通的大学高出很多。根据2020年四川大学的就业质量报告,强基计划部分专业的本科生就业情况如下:
显然,这些专业的整体就业情况并未如网络上所言那般糟糕,实际情况并不差。因此,如果同学们对这些基础学科抱有浓厚兴趣,那么强基计划的“一式两制三化”培养模式将为他们提供最为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这一模式旨在助力那些有志于深入研究的学子们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为他们铺设通往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