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可查询到的最新一年地区专业分数据,山东省开设日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分数线排名第一的是山东师范大学(师范类)(地方专项计划),其最低分为552分。分数线排名最低的是青岛黄海学院,其最低分为478分。
注:本文仅收集整理了山东日语本科大学在省内2024本科招生的最低分数线排名,2025届考生可将其当做择校资料参考。

一、山东日语专业本科排名
2024年山东日语专业本科院校在省内招生分数线排名最高的是山东师范大学(师范类)(地方专项计划),其收分为552分,位次排名73383名。
下面是山东日语专业本科分数线排名情况,可供2025届考生参考:
分数 排名 | 学校名 | 2024 分数 | 专业 方向 |
---|---|---|---|
1 | 山东师范大学 | 552 | 师范类, 地方专项 计划 |
2 | 山东科技大学 | 544 | —— |
3 | 济南大学 | 540 | —— |
4 | 青岛科技大学 | 538 | —— |
5 | 青岛理工大学 | 534 | —— |
5 | 曲阜师范大学 | 534 | 师范类, 日照校区 |
6 | 曲阜师范大学 | 527 | 师范类, 地方专项 计划,日 照校区 |
7 | 烟台大学 | 526 | —— |
8 | 山东理工大学 | 524 | —— |
9 | 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 校区) | 523 | 荣成校区 |
10 | 济南大学(济南走读) | 520 | 济南走读 |
10 | 青岛理工大学 | 520 | 地方专项 计划 |
11 | 青岛农业大学 | 518 | —— |
11 | 山东科技大学 | 518 | 地方专项 计划 |
11 | 鲁东大学 | 518 | —— |
12 | 齐鲁工业大学 | 517 | 地方专项 计划,第 一学年历 城校区就 读,第二 至四学年 长清校区 就读 |
12 | 山东政法学院 | 517 | —— |
13 | 聊城大学 | 515 | —— |
14 | 潍坊学院 | 508 | —— |
14 | 山东交通学院 | 508 | —— |
15 |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 502 | —— |
16 | 泰山学院 | 501 | —— |
16 | 山东女子学院 | 501 | —— |
16 | 菏泽学院 | 501 | —— |
17 | 潍坊科技学院 | 491 | —— |
18 | 烟台南山学院 | 490 | —— |
19 | 青岛工学院 | 487 | —— |
20 | 烟台理工学院 | 486 | —— |
21 | 青岛滨海学院 | 478 | —— |
21 | 青岛黄海学院 | 478 | —— |
注:同一所院校因为招生类别、招生批次不同,可能会有多个分数线名次。
二、山东日语专业本科最低分
由上文整理的分数表格可知,2024山东省本科大学日语专业最低分如下:
最低分:478分
也就是说,考生想要上省内日语本科院校,分数至少要在478分以上。
下面是山东日语本科最低分院校的基本情况:
青岛黄海学院(最低478分)
办学性质:民办;
地理位置:山东青岛;
院校综合实力排名:校友会民办I类全国排名41名;
师资力量: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夯实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学校现有教职工180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0%以上,教师中85%具有博士、硕士以上学历,“双师型”教师占比65.2%,拥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国良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国家省市教学名师、突出贡献专家、齐鲁首席技师等高端人才30余人;山东省青年创新团队3个、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学校官网网址:
http://www.huanghaicollege.com

需要注意的是,录取分数具有不稳定性,建议同学们参考大学的最低录取位次。
三、山东日语专业最好本科院校
1、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南市,是一所拥有深厚教育积淀的师范类高校。学校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多数毕业生进入教育行业,成为中小学教师,也有部分进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2、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坐落于山东省青岛市,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该校工程类专业颇具声誉,培养了大量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就业率高,多数进入工业、信息技术、能源等领域工作。学校与多家企业有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与就业机会,助力毕业生顺利融入职场。
3、济南大学
济南大学,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是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拥有文、理、工等多个学科门类,注重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毕业生就业去向多元,包括科研、教育、企业管理等。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确保学生顺利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