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投票人数:22人
综合满意度 | 占比 |
五星 | 56% |
四星 | 9% |
三星 | 13% |
二星 | 4% |
一星 | 18% |
学生投票人数:23人
办学条件满意度 | 占比 |
五星 | 80% |
四星 | 8% |
三星 | 4% |
二星 | 0% |
一星 | 8% |
学生投票人数:21人
教学质量满意度 | 占比 |
五星 | 78% |
四星 | 4% |
三星 | 0% |
二星 | 9% |
一星 | 9% |
学生投票人数:19人
就业满意度 | 占比 |
五星 | 69% |
四星 | 0% |
三星 | 5% |
二星 | 5% |
一星 | 21% |
生物技术(G20企业订制培养班)招生层次:本科学位授予门类:理学学士一、G20定制班概况“G20工程”是北京市政府于2010年4月23日启动的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意在推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成为首都具有战略意义的支柱产业。北京城市学院是首家“G20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我校与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合作,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了“G20工程应用型人才定制培养班”,按企业要求和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制订培养方案、在企业设立实训基地,共同解决企业应用型、技能型生物医药人才短缺的难题。定制班的同学在校内完成三年的定制培养,随后参加G20企业组织的面试,选拔通过后进入相关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实践,实习结束后,企业将择优录用,毕业生深受企业的认可,一次就业率达100%。(一)专业发展概况北京城市学院自1997年开办生物工程专科专业,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增设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所属学科:生物学;专业代码:071002),2011年,专业签约成为G20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2015年生物技术专业开设“G20工程应用型人才定制培养班”,现有在校生320余人,已有历届毕业生达千人。北京城市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是紧密围绕北京城市建设、城市经济等领域设置的,满足首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着力于服务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生命科学类应用型本科专业。(二)师资情况专业师资由专职教师和稳定的兼职教师团队两部分组成,其中专职教师队伍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博士)3人,助教1人;兼职教师团队由来自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员和来自博奥生物、华大基因和科兴生物等G20企业的行业专家组成。张奇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客座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中国药学会会员;甘氨酸及其衍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中关村健源食品微生物技术联盟专家委员。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peptide、peptides、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等国内外期刊外审专家。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校级种子基金1项,横向基金4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包括“973”、“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自然科学基金;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及会议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近30篇,申请专利近30余项,参编教材4部。主讲本科《免疫学及实验》、《医学免疫学》、《发酵工程与实验》等课程及研究生课程《中药生物技术专论》。研究方向涉猎益生资源开发利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及功能性药食同源食品开发等。张亚兰教授,博士后,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出站。主持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分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加省部级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北京市财政课题1项,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发表教学论文7篇,参编教材及编著5本。获全军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军需1号野大麦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为育成品种。指导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项,指导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5项,主讲《普通生物学》、《动物细胞培养》等课程。庞俊兰副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主要研究方向是基因克隆和转基因。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中国-欧盟合作研究项目1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发表教学论文5篇,主编教材3本,专著1本,参编教材4本。一项研究成果通过了农业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1本教材被评为校级首届精品教材,2篇论文获得行业协会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主讲《生物化学》、《生物技术概论》、《实验室的安全与管理》和《生物制药技术》等课程。何献君副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讲《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从事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指导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10余项。参与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项目一项。主持北京城市学院校级教改课题3项,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1部,发表教研科研论文10余篇。教材《生物化学实验指导》和课件荣获北京市优秀教材和课件。主讲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获校级优质课程。刘艳丽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多年从事生物化工的科研及教学工作,曾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市属课题项目的研究,发表高水平SCI收录文章6篇,核心期刊1篇,国际会议期刊文章3篇,主编、参编教材2部。现主要担任《分子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发酵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指导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3项,指导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10项。主持校级课题2项。主讲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发酵工程》获校优质课程。王雪涵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讲《微生物学及实验》和《分子生物学》。长期从事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和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研究。指导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10余项,指导学生参加北京市大学生生物竞赛获奖20余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北京市财政课题1项,主编、参编教材4部,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承担北京城市学院校级科研课题2项,指导北京市实培计划2项。白雪讲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从事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方面研究。已发表多篇SCI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指导学生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并获二等奖,组织学生参加iGEM(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获生物学世界顶尖赛事iGEM铜奖证书,指导学生参加北京市大学生生物竞赛获二等奖。主讲课程包括《细胞生物学及实验》,《生物专业英语》等。严铮辉讲师硕士,主讲《分子生物学实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等课程,并承担生物技术教研室秘书一职。指导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3项。曾参与完成“国家863计划”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一项,发表论文2篇,参与编写校内讲义1本。郑江歌助理研究员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从事蛋白质结构生物学方向研究,已发表SCI收录文章6篇,曾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付鹏程助教硕士,主讲《医学免疫学》、《专业英语》,曾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生物医学中心肌营养不良实验室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元基因组实验室进行学习和研究。(三)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组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干细胞、脑科学、生物信息学等生命科学前沿的发展,生物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相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十三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指出:“以基因技术快速发展为契机,推动医疗向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发展,培育高品质专业化生物服务新业态,将生物经济加速打造成为继信息经济后的重要新经济形态。到2020年,生物产业规模达到8-10万亿元,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经济集群。”“加快基因测序、细胞规模化培养、靶向和长效释药、等技术研发应用,支撑产业高端发展。开发新型抗体和疫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生物制品和制剂。”“推动高特异性分子诊断、生物芯片等新技术发展,支撑肿瘤、遗传疾病及罕见病等体外快速准确诊断筛查。”北京定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依托科技资源优势已成为生物医药成果的主要策源地,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新增的千亿级产业,发挥了“稳增长、惠民生、促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率先进入从“增量”到“增质”的“新常态”。2016年北京生物制药领域利润率高达30.1%,高于全国生物制药行业利润率高17个百分点,生物制药是北京优势和未来的潜力领域。G20企业在增长速度和利润率方面始终保持全市领先水平,成为拉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准确,人才质量过硬等良好的社会声誉使我校作为第一个G20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2017年北京市海淀区职业教育集团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技术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数据显示,北京市大健康产业紧缺岗位目录中,生物制药岗位的紧缺度为100.00,紧缺排名为大健康产业第一名,居六大产业紧缺度排名之首。因此,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历史和北京市生物制药岗位人才紧缺程度等。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办学定位为“满足首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着力于服务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生命科学类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的学生是“能够在生物医药领域从事生产研发、科学研究、质量控制、检验检测、管理营销等工作以及能够在基因检测、遗传咨询、细胞治疗、精准医疗、人体微生物组学等新兴生物技术产业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发展情况及专业特色和优势(一)课程设置宽口径、求个性,培养方向动态化课程设置体现“宽口径平台支撑多就业方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挖掘自己的兴趣与潜能,及时调整学习方向,适应社会需要动态变化。生物技术专业通过大类平台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掌握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发酵工程、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达到生物医药行业本科人才准入的基本业务规格和标准,通过课程设置的“宽口径”达到就业的“宽口径”。专业设置了体现个性化培养的专业拓展类与专业方向类课程,修读专业方向1模块(生物技术制药)的学生与生物制药领域的生产研发、科学研究、质量控制、检验检测、管理营销等工作岗位的契合度较高;修读专业方向2模块(生物医学技术)的学生则更胜任基因检测、遗传咨询、脑科学、细胞治疗、精准医疗、人体微生物组学等新兴生物技术领域的工作。(二)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办学,教育理念职业化自1997年开办生物工程专业专科以来,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一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2011年,专业签约成为G20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2015年生物技术专业开设“G20工程应用型人才定制培养班”。生物技术专业以G20工程企业为依托,发挥G20定制培养优势,坚持加强与G20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在合作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加强G20企业优秀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生的交流,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1)聘请企业专家为我校外聘教师,进行《生物技术前沿讲座》和《专业导论课》部分课程的讲授;(2)邀请企业专家为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及部分课程的教学大纲提供建设化建议;(3)部分实践课程的设计采用校企合作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教学;(4)集中安排学生在大学四年级进入G20企业进行专业岗位实习,为学生掌握行业动态以及未来就业情况打下基础。(三)教学内容宽基础、强技能,知识体系综合化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宽基础”的优化,加大基础理论知识的比例,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专业知识过于狭窄的问题;教学内容通过“强技能”的优化,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综合化,既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又具备精湛的技术技能。(四)实践教学重能力、求创新,培育卓越的实践能力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卓越的实践能力为目的,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重视能力、追求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多环节、全过程、立体化、全方位的特点:(1)实践教学体系保护实验课程教学、专业岗位实习、毕业论文、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科技创作、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2)专业学习的4年不间断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构建全过程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3)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相交叉,实现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4)实践课程体系既培养基本实践技能,又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全方位打造卓越实践能力。
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个人修养,具有创新创业素养;掌握生物技术和医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医学技术等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实验技能等专业技能;能够在生物医药领域从事生产研发、科学研究、质量控制、检验检测、管理营销等工作以及能够在基因检测、遗传咨询、细胞治疗、精准医疗、人体微生物组学等新兴生物技术产业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四、核心课程微生物学及实验、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发酵工程及实验、免疫学及实验等。五、教育教学成果积极拓展课外实践活动的类型和范围,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科技创作、创业大赛、社会实际等活动,依据学校规定认定学分。做好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同时,加快搭建学生创新平台,开放共享实验室,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以项目研究为载体,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和专业科技活动,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学科竞赛:在北京市大学生生物学竞赛中,先后有学生获一等奖3名、二等奖17名、三等54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业教师指导国家级大创训练项目10余项,北京市级大创训练项目20余项;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项目: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实培计划”项目8项;对外交流:先后40余名师生组成队伍参加生物学世界顶尖赛事iGEM(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连续三年荣获铜奖,2018年参赛团队赴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参赛和交流。创业大赛:《IXORA工作室》“创青春”首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甘草酸衍生物发酵工艺研究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获得挑战杯大赛三等奖等。六、实习实训和就业情况(一)专业实验中药与生物技术实验中心主要面向本科学生和专接本学生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部于2003年成立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中药与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于2009年获评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于2014年顺利通过验收,是生物技术专业重要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中心设有基础化学实验室、多媒体显微互动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微生物发酵实验室、细胞工程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生物化学实验室等7个大型教学与研究实验室,还设有离心机室、分光光度计室、精密仪器室7个公共仪器室。总面积1545.7m2,中心面向本科生开设生命科学基本技能训练、化学基本技能训练、微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发酵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普通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等10余门实验课,总实验开设项目数达202项。中心现有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质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多媒体显微数码互动系统、荧光显微镜、超净工作台、梯度PCR仪、紫外凝胶成像系统、台式高效冷冻离心机、全自动发酵罐、自动核酸蛋白分离层析仪等现代化的大型仪器设备,总设备价值1260.7万元,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及创新项目训练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实验中心基本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制订了科学的人员、物资、安全、工作档案、基本信息等方面25项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低值耐用品、实验项目、实验室人员和设备等信息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二)实训与实践在毕业实习环节中,与北京市10余家G20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同时与北京市5家G20企业签订了定制培养协议,并于2011年9月开设G20定制培养班。为北京从事疫苗、现代诊断试剂和蛋白抗体药物研发的企业有针对性地定制培养应用型人才。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农科院作物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等60余个实验室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我专业八届本科毕业生均有学生在这些实验室实习,为确保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完成方面提供了保证。(三)学生就业单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安部物证中心、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北京市实验动物中心、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天广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有限公司、北京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军科华仞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北京热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公司等。七、对外合作交流1、参加台湾大仁科技大学的游学交流项目,在该校完成为期半年的学习交流,归国后可申请学分互认与转换。2、专业师生连续四年参加麻省理工大学举办的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并获得铜奖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