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应用统计学修业年限:四年培养层次:本科授予学位:理学学士人才培养目标应用统计学专业旨在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统计学理论基础扎实、在劳动与就业领域统计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四年专业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够搭建起数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础理论框架,系统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后可在公共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各类型社会组织中从事劳动与就业方面的数据调查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决策等工作,能够在统计专业领域继续深造。
师资情况及名师介绍应用统计学专业现有任课教师2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24人(博士占比86%),博士后6人。该专业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多次获省部级教学名师、学校“十佳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教师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出版各类著作5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各级各类课题60余项,多人获学校“科研优秀教师”称号。傅德印: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常委、校长,教育部统计学本科专业教指委委员,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甘肃省统计学会副会长,甘肃省金融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甘肃省统计学学科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甘肃省第六届教学名师。刘军丽: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学与社会保障,先后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十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编规划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多次荣获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科研优秀教师奖、实验课教学工作奖励、校“教学十佳”称号。
课程设置按照教育部规定并结合本校学科特色,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等模块。专业基础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学、数据库基础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导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劳动经济学等。专业核心课: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抽样调查技术及其应用、应用回归分析、国民经济统计、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应用多元统计、统计预测与决策、定性数据分析综合实践、R语言数据分析与挖掘等。专业方向课:数据挖掘技术、应用随机过程、运筹学、企业经济统计、数据可视化-基于Python的应用、统计建模与案例分析、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综合评价方法、贝叶斯统计、非参数统计、大数据分析项目实践、劳动法与劳动政策、劳动合同制度与实践、创业管理、人口与家庭经济学、数字经济与未来就业、实验劳动经济学等。
学科特色(1)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充分发挥办学部门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交叉的优势,通过开设学院平台课的方式,与相关专业在专业课层面实现贯通,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丰富的课程实践训练和多样化的专业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经济社会问题调查能力、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科学的统计模型探索劳动与就业统计领域客观规律的能力。(2)突出“劳动+”“工会+”特色。顺应新时代国家大力提高就业质量的总趋势和总要求,充分借助学校学科布局与建设优势,着力打造“劳动+”“工会+”的办学特色,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日益凸显的劳动力素质提升、劳动工资、劳动力流动、劳动关系、职工权益保护等问题纳入专业教学和研究范畴,围绕新时代劳动就业领域的重点问题开设专业特色课程,多角度培养学生深厚的劳动情怀,弥补我国劳动与就业统计领域人才相对不足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