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库

2024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专业

摘要: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专业是一个很好的专业,本页面将展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学生对法学专业的真实评价,包含综合满意度、就业满意度等。
查看法学:专业分数线 >

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专业好不好?

综合满意度:4.6分

学生投票人数:53人

综合满意度 占比
五星 75%
四星 13%
三星 11%
二星 1%
一星 0%
办学条件满意度:4.5分

学生投票人数:57人

办学条件满意度 占比
五星 72%
四星 12%
三星 15%
二星 1%
一星 0%
教学质量满意度:4.5分

学生投票人数:50人

教学质量满意度 占比
五星 64%
四星 22%
三星 12%
二星 0%
一星 2%
就业满意度:3.9分

学生投票人数:48人

就业满意度 占比
五星 54%
四星 14%
三星 14%
二星 8%
一星 10%

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专业怎么样?

专业名称:法学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修业年限:四年培养层次:本科授予学位:法学学士1.人才培养目标法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法兼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制度,具有扎实法学理论功底、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劳动情怀以及法律实践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各类法律工作,尤其是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工作的高素质、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2.师资情况及名师介绍法学院拥有一支师德好、学历高、专业能力强、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7人,大部分教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著名法律院校,具有良好的专业和学历背景。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达到57%,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82.6%,还有多人有博士后研究和海外访学经历,85%的专职教师具有律师职业资格。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保证了教师能够很好地胜任法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该学院同时还聘任了我国多名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授为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为推动法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法学院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1名教师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教师为北京市教学名师,4名教师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多名教师获得学校十佳教师称号,多名教师在学校历次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2019年法学院教学团队喜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近年来,法学院教师先后出版专著十多部,在境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承担和参与了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了多项劳动法律法规的立法和修订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姜颖,教授,学校党委常委、教务处处长、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法学学科带头人,党的十九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负责人。兼任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劳动法学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长期致力于劳动法和工会法教学与研究。编写的《劳动争议处理教程》获得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出版《劳动法学》、《劳动合同法论》等多部教材和专著,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并获得多项奖励。主讲的《劳动法》课程被评为北京市高校精品课程,主讲的劳动法培训课程被评为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近年主持和参与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关于劳动法和工会法的课题研究。受立法机关邀请,参与了《工会法》、《劳动合同法》等多部劳动法律法规的立法论证工作。3.课程设置专业核心课: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法律职业伦理。专业方向课:劳动法、商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国际私法(双语)、社会保障法、国际经济法(双语)。专业选修课:经典文献导读、证据法、婚姻继承法、工会法、国际劳动法、比较劳动法、理论前沿、劳动法律诊所、劳动经济学等。专业实践课:法律文书写作、模拟法庭(民商、刑事、行政)、案例研习(民商、刑事、行政)、劳动法案例研习、社会保障法案例研习、劳动法律实务。4.学科特色法学专业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注重学科规范,努力将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与特色专业相结合,实现适应各类法律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厚基础、宽口径的法学专业基础培养。立足法学教育的一般规律,通过开设专业核心课以及丰富的专业选修课,保证学生法学学科知识体系完整,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2.重视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专业特色。在多年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开设有高水平的、系统的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理论和实践课程。3.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法学专业通过引入学习方向和导师制,实现对学生因材施教和分类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4.重视培养学生的法学专业实践能力。围绕学校和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通过丰富的专业实践课程和特色的专业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学生对法律实务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5.突出法治精神和劳动情怀的培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融入对学生法治精神和劳动情怀的培养,同时通过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科研项目等方式,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近劳动者,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和劳动情怀。

继续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法学专业分数线>
继续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法学专业选科要求>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行业认证 | 侵权必究

版权所有:成都圆梦时刻科技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泰和泰律师事务所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9003399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350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20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