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投票人数:55人
综合满意度 | 占比 |
五星 | 76% |
四星 | 9% |
三星 | 5% |
二星 | 3% |
一星 | 7% |
学生投票人数:65人
办学条件满意度 | 占比 |
五星 | 76% |
四星 | 15% |
三星 | 4% |
二星 | 1% |
一星 | 4% |
学生投票人数:55人
教学质量满意度 | 占比 |
五星 | 69% |
四星 | 18% |
三星 | 5% |
二星 | 3% |
一星 | 5% |
学生投票人数:50人
就业满意度 | 占比 |
五星 | 72% |
四星 | 10% |
三星 | 6% |
二星 | 2% |
一星 | 10% |
专家谈专业(张劲军教授)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创建于1952年,1969年随学校迁往山东,1993年在北京校区恢复招收本科生;1981年、1986年分获我国首批油气储运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唯一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油气储运学科点;2002年入选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进入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2007年和2008年分别被评为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2017年作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的二级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A+,位列全国最高水平。2018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志着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际认可,全世界工程认证协会内的各国都承认此学历。2019年获批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油气储运是石油及天然气储存与运输的简称,包括油气的集输与处理、长距离输送、储存与储备、城市输配及军事油料供给等系统,不仅是油气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和国防的重要基础设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石油天然气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油气生产、加工与消费的纽带。如果说石油是现代工业社会的血液,油气储罐和管道等储运系统就像工业社会的循环系统(血管和心脏)。因此,油气储运具有广阔的技术、地域和社会覆盖面。本专业既属于石油主干专业,又是横跨交通运输和石油工程两大学科的复合型专业,涵盖油气矿场集输工艺、油气长输管道工艺、油气储存与装卸工艺、城市油气输配工艺、油气储运设施施工等专业方向。教学和科研成果显著,教学条件优越,办学水平和质量居全国高校油气储运专业领先地位。目前已经拥有原油流变学、多相流动、石油商品学、仪表与检测技术、油气储运设施计算机仿真系统等教学实验室。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系统思维和国际视野,能够从事油气管道输送、油气田地面集输与处理、油气储存与装卸、燃气输配、油气销售等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行管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专业核心课程工程力学(双语)、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双语)、泵与压缩机、油气储运仪表与过程控制、城市燃气输配、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油气储存与装卸、管道与储罐强度、油气集输(双语)、油气储运系统自动化与智能化、油气储运设施安全与完整性管理等。专业特色本专业的定位是引领国内油气储运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和国家战略的国际一流新工科专业。以储运工艺和安全防控为关键支撑点,多学科交叉,全行业面向,为行业培养领军人才。本专业教学资源一流,科研实力雄厚,并对教学起到强力支撑作用。现有1个国家级油气储运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个北京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10个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基地;拥有油气管道输送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城市油气输配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科研重点实验室。近5年获国家科技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5项,国家教学奖1项,省部级教学奖2项。本专业学、研、赛密切结合,借助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发起方),全国油气储运设计大赛等平台,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另外,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申请本博一体化培养,该模式旨在培养学术创新拔尖人才,从事前沿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毕业生适应范围和主要去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油气储运系统和城市燃气输配系统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行管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工作,主要就业去向为国家管网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中国中化等大型国企。此外,约有40%的毕业生在国内攻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约有10%的毕业生出国深造,主要去向为斯坦福大学、南加州大学、卡尔加里大学等。近几年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6%以上。